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 焱

  〔关键词〕 课外阅读;问题;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41―02
  
  一、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阅读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多种智力因素的参与和配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一个阅读能力不足的人,当他阅读某些必须阅读的材料时,轻者,阅读的效率低,阅读能力不够,重者,甚至完全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知识是静态的,阅读能力需要培养。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习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高中生要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读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拟定计划,需要静得下心。就总体而言,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况:
  现状一:追求功利,习作挂帅。读书是为了用,所以读书必然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有些人读书的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同学在读书时,通常用搜寻的眼光寻找名言、摘录妙句,有的还把它带在身边反复吟读,直至熟能成诵。这种读书法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结果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汲取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由于对阅读对象没有整体把握、全面领悟,在引用时还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生吞活剥等情况,以致贻笑大方。
  许多同学课外阅读的,不外乎《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荟萃》一类的书,有些同学还读得非常专心,一篇篇仔细阅读分析,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应该说,中学生可以读一读同龄人的习作,但不宜多读。因为同龄人的习作,反映的思想内容与阅读者本人非常接近,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也与阅读者本人比较接近。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扩大视野,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境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所选课外读物从内容上讲要尽可能不同于中学生平常的生活,艺术上也要尽可能远远高出自己的现有水平。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
  现状二:追踪流行,崇尚虚名。读书要力戒浮躁,要有钻劲。有些中学生不喜欢读名著,却非常喜欢“读”名人,特别是当代歌星、影星、媒体主持人、体坛明星等。读名人自己写的书或名人出钱请人写自己的书,有些同学喜爱至极,视为至宝,出一本买一本。偏爱读名人,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崇拜心理。他们是追星族,迫切希望洞悉名人的一切,包括吃喝住行、习惯行为等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二是想从名人的书中探究到成名的奥秘。其实,这是一种较为幼稚的读书方法,其意义甚为微茫。因为名人的书不一定是名著,有不少还是粗制滥造的,而追星也永远不可能使自己成为名星。名人的成名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真正可以借鉴的地方恐怕并不多。
  现状三:热衷休闲,不求提高。有人曾做过调查,现在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以下几类作品:一是同龄人的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二是卡通、漫画、科幻等作品;三是情感类、武侠类、恐怖类的作品;四是大众式文化、娱乐式文化和网络式文化作品。这些作品符合青少年的伙伴、孩童、猎奇、休闲心理,但它们几乎很难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任何提高,更不用说影响学生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读休闲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专门读通俗的浅层次的休闲书,等于在凿一口口没有水的浅井,永远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作为想武装自己头脑的中学生,休闲书可以读一些,但必须把课余的主要精力与时间花在读高质量、高档次的书籍上。高质量的书读起来肯定要艰难些、枯燥些,但其滋味往往是越啃越浓,越嚼越有味。
  
  二、指导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
  
  首先,学会阅读,提高效率。关于阅读策略的知识系统,计有: 阅读也是“对话”,要规划时间、营造环境、讲求方法,正确利用网络(以上属整体性知识);朗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要读得准确, 读得有节奏(以上属朗读知识);默读是阅读的主要方式,要学会视读,扫读,猜读,重读(以上属默读知识);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以上属精读知识);阅读的主要形式:浏览,跳读,点读,速读(以上属略读知识);同类比较,异类比较,部分比较,整体比较(以上属比较性阅读知识);作家扩展,题材扩展,体裁扩展,手法扩展(以上属扩展性阅读知识);转换角度、查找资料、推测与确证、提纯与重组、运用与创新(以上属创造性阅读)。
  其次,辨明关系,提高认识。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辨清这样几种关系,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一是引用与积累的关系。读课外书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思想的积累以及气质的积淀,引用只不过是语言积累的自然结果。二是习作与杰作的关系。习作可以读,但要尽快跳出习作这个稚嫩的操场,要多读些精品杰作,只有多读杰作,才能深入海阔天空的艺术境界。三是名人与名作的关系。名人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名作,不一定都要阅读,对那种正走红的影星、歌星的书,更要慎重选择。四是消遣与求知的关系。 真正高深的、复杂的知识往往是无法在消遣中获得的,必须要通过艰苦的攻读和坚韧的钻研。
  第三,介绍新书,广泛涉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和无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读什么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出版业是非常繁荣的,书报图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长,其中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也颇多。而对这些书推荐和介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了解或阅读新近出版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及时向学生推荐。教师不应除了课本和参考书外什么也不读,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
  我们不仅要介绍《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介绍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还要介绍80年代、90年代出版或翻译的书,介绍与时事密切相关的书籍,例如:股票、时事新闻、风云人物等方面的书籍。
  第四,组织交流,奖励优胜。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无序和低效,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没人指导或指导不得法,指导面不广。老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指导可能会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弥补这个不足,笔者认为可以用组织交流、奖励优胜的办法。同学间的交流是最直接的思想传递、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读什么或应该怎样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学校可每学期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活动,或演讲,或征文,或办报刊,按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的层次进行。对其中的优胜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