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学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24-02
  
  当前,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个新途径,成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新飞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蕴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开发师生发展潜能的一种力量,使学校教育的每一项活动都渗透文化气息和文化追求,就会对学校的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方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的带领下健康成长。
  
  一、以人为本,突出服务意识,创建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本观念强调: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管理过程中要努力践行“教育即服务、管理即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落实“制度、人文、情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确立“消除管理盲点、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细节、提高管理效能”的工作思路。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突出责任意识,只有造就校园内每个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与履行职能的本领,才能在校园里形成“事事、时时、处处有人管,人人、事事、时时讲实效”的管理氛围,使全体师生同下一盘棋,共谋学校事。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学校和谐发展。首先,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生态平衡系统。它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和谐相处等;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适合人的天性的教育。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学生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学生”的转变,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其次,要实现和谐教育,就要在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过程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情感化管理。学校管理既要靠制度约束,也要靠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要时刻注意协调这些关系,通过各项主题活动,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服务意识。最后,学校要尽心竭力、想方设法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为全体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力求在思想上沟通,在工作上指导,在生活上体贴。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还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坚持“以德立校”,全面提高师生素养,力求做到“五个不给”:不给学生学习留盲点,不给家长评价留非议,不给管理工作留漏洞,不给教学质量留隐患,不给学校声誉留遗憾。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主人翁思想,努力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氛围。三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着手,通过少先大队和值周组日常检查、班级考核评价等措施,不断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四是积极拓展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阵地,丰富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安全、国防等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了解,及时疏导,使每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五是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在师生中倡导“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行为准则。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班队会等向师生宣讲安全知识。通过建立“小黄帽”校园安全监督岗等各种有效形式开展预防学生意外伤害、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活动。六是强化卫生工作,不断向学生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见病防治等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做好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质量立校,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多元探究的课程文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要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课改精神,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课程管理能力为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和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课程和校本教研体系。突出“五个要质量”:向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质量,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质量,向校本教研教改要质量,向增强自主创造能力要质量,向学校特色发展要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校情,可以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调研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利用社会资源,自主开发学生喜爱、内容丰富的学校课程。诸如古诗文经典诵读、奇妙数学、趣味英语、书法、剪纸、绘画、器乐、舞蹈、健美操、武术、体操等课程。
  建设一支“师德师风过硬、团队意识强、学习氛围浓、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要积极践行“教师和学生同步成才、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队伍建设理念,积极实施“教师帮教”工程,构建层级式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其次,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学习。组织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工作,从而促使教师自觉学习,经常学习,使学校形成“重学习、勤研讨、善总结”的良好风气,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教的目的。最后,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实开展“四课”活动(说课、作课、听课、评课)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功底。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级组教师交流课、教学专题研讨课、各学科优质课竞赛、“三笔字”竞赛、普通话演讲等活动,引导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开拓创新,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以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创新性、教育性的原则,以“建设优美校园,提高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实施“五个一”工程:说一口普通话,写一笔规范字,学一门新技术,炼一个好身体,做一个文明人。渗透“五好教育”:好品质是立身之基,好习惯可一生受用,好成绩靠点滴积累,好身体是成功之本,好学校需群策群力。构建多种平台,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校要注重校容校貌、班组容貌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做好人文环境建设,搞好校内人文景观的布点设计,鼓励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高品位的优美环境。教室内要设计颜色活泼、图案丰富、内容儿童化的标语牌。在教学楼过道里,可悬挂温馨提示牌和风格各异的装饰牌。校园内设置橱窗,张贴师生各类优秀作品,展示师生各自特色和不同风采。校园四周墙面上绘制“文化长廊”,让每一幅图成为一本育人的教科书,每一面墙成为育人的新阵地。编印校报、校刊,给师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创建校史展室、少先队活动室、少先队展室,提升办学品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