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洁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应用多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始终摆正教师、学生的位置。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思维缺乏凭借,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教师凭常规媒体难以搞清时,当学生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审时度势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扬长避短,凸显主体。
留出空白,让学生思维想象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在《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阅读“欢呼”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人们涌上街头,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的录像,可惜只有画面,没有课本中所描写的“欢庆的锣鼓声”及人们一遍遍的高呼声,乍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下面就是老师和学生紧接着的一段对话:
师:这段录像令大家失望了吧?
生:没有。
师:没有声音的?
生:没关系。
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生:敲鼓的声音。
师:你模拟一下。
生:咚 咚 咚 咚。
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
生:礼花的声音:劈―劈―啪―啪。
生:掌声:啪―啪―啪―啪。
生:人们的欢呼声:耶―― 耶 ――耶――
师:人们可能会高喊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生:中国必胜!
生:北京万岁!祖国万岁!
……
有了这一段插曲,就把教材中无声的画面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对多媒体的这一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发挥了想象,让他们真正感受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丰富深刻的内涵。
充分融合,让学生习得语感
语言文字虽不如媒体那么直观,但许多语言文字,尤其是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然而,现在许多语文课用多媒体代替了课本,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多了。但是这种活跃、这种理解有很多是表面化的现象。因为它严重剥夺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处理来深刻理解课文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怎能获得语感和语文能力呢?
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引悟导思的优势,利用它切实指导学生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请看《荷花》一文中对“冒”字的教学设计:
文中原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2.“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3.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4.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5.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他们想干些什么呢?
(学生观赏课件以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6.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美美地诵读第三段)
案例中,课件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足够丰富的语感培养的环境。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冒”字,一连问了五个问题,且每次提问与读这个句子有机穿插起来,这样学生脑海中的“冒”是很丰满的,有内容的。而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物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从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灵活机动,让课堂动态生成
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摁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
语文阅读对话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生成性,即对话的话题、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结果等很可能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决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过程和方法。不应将课件制作得很严密,而应留出一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删除相应内容、灵活地增补相应内容,让机器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让教师和学生变为机器的奴隶。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片面夸大优点,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其缺点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为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