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秀娟

  【摘 要】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快乐地教学,高效地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实现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对此笔者受益匪浅,虽然遇到过一些困难,但也积累了一些肤浅的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导学 自主合作 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57-02
  
  新一轮的课改劲风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地接受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并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力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和有所体现。我校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通中学,多数学生入学成绩位于高中录取线上下,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不科学,智力发展稍缓,反应慢,对理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化学课堂气氛沉闷,思考不主动,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素质不高,生源也少,教师相对富余。鉴于以上原因,教务处决定在高一实施自主合作式的小班教学模式,向教师推出“杜郎口”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导学案中把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先预习,思考预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矛盾,课堂上分组板演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把所有的问题答案呈现在黑板上,然后逐一检查正误,通过纠错、释疑,掌握新知识。在两年多的教学摸索过程中,有过欣喜,走过弯路,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 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
  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一位学习组长,这种派对方式科学合理,教学者初衷是想通过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并带动基础薄弱的同学,真正实现“互助”的目的。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1.预习完成学案显现的问题
  由于在本年级九科全部实行此模式,开始学生有新鲜感,学习也有主动性,但一段时间后,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九门功课都使用此模式,每节课都用导学案,每天至少要完成6科导学案,各科老师都想争取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疲惫,学习热情越来越淡薄,直至有些学生完全丧失兴趣,每组中基础好的2~3个同学在课外可以把学案完成,但仍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只是完成老师要检查的任务,被动消极的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更有甚者照搬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根本没有起到课前预习的效果,给课堂讨论、探究、展示带来了困难。
  2.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实效性不高
  在课堂讨论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开始我比较欣喜学生这一积极主动的表现,后来走下讲台,发现这只是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做其他的事情。究其原因,一是基础薄弱制约了学生自学、讨论,二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长此以往,养成一遇到问题就依赖他人,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责任心、上进心、自制力的形成。一次听市级公开课,对问题的讨论有些感触,简单的问题也讨论得很热烈,其实作用不大,而稍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则不知道问题思考的方向,把握不好时间,老师让讨论就讨论,让停就停;不考虑学生是否已讨论好,或有没有思考好,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不尊重学生,这种名为“合作学习”的讨论显然是流于形式的。
  3.展示成果积极性不高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时,有的小组始终只有1~2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每次都是那几个同学发言,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感受,减少了“弱势”学生的表现机会,他们的成功感、喜悦感必将弱化,学习热情也会有所下降,导致提前出现两极分化,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也不利于小高考教学目的实现。在展示过程中,各组都有任务,好像都有事可做,但每组都只满足于本组任务的完成,其他组出现的问题不去积极思考,反而有些“幸灾乐祸”式地看热闹,知识掌握得非常片面、肤浅。
  4.“导学”模式不应受限于座位的安排
  每个小组都是5~6人一组,课桌排成U字形,没有一个学生面对着黑板,需扭头看板书,这种座位一坐就是两年,我觉得对正在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群体,教学秩序的控制难以保证,虽然以前的课桌摆放有些中规中矩,但有利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臆测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并不是每课时都采用导学案,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直接参照教材组织教学就可以;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解决途径广、需采集众人的智慧、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和知识点,可以通过学案预习。课堂上层层引导讨论,适时组织合作交流,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选择不同的小组代表(每次需不同)向全班交流集体成果,或对其他小组的结果提出异议,然后由师生共同评价达成共识。坚决不让学生成为简单的“说客”“听客”“看客”“过客”。其实我觉得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二 教师拥有理智的心理状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驾驭课堂的精神支柱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让学生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学习,从而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都采用这种方式,必须因“生”而异,因“课”而异。比如,在教师组织讨论时,有的小组2~3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课堂出现了无序甚至失控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驾驭的技术和能力,有的放矢。“亲其师,信其道。”在一定程度还是需要教师的“特殊身份”起作用的。最好是做让学生“敬和爱”的教师,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形成:宽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中成长的民主教学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用心在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责任和兴趣就会提高,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
  三 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导学案设计的基础,既要精心研究教材,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既要加强对旧知的巩固,又要引导学生对新知的渴求;还要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新旧联系,做到由旧知带动新知,由熟入生。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导学案编制习题化,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导学案的使用多数是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给学生预习,再及时收上来精心批改,以便发现典型的普遍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目的性、实效性、高效性。有时学生时间少任务重,则可把预习内容设计得少而精,预习也可在课堂上进行,结合“先学后讲,课课练”的经验,避免堂堂课型相似的“形式主义”。
  总之,虽然在新课改推行摸索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热衷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无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新课改都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教育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践行者”们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整合教材资源,结合具体生情,机智地设疑,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脑筋灵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殿堂,最终使教师的“讲台”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展示的“擂台”。舒畅地教,愉快地学,达到教学的完美和谐。
  〔责任编辑:陈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