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网络优势,强化道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习亭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它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切实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每位思品教育工作者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网络的优越性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在网络学科教学中,可把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2010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馆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我在讲《祖国统一一定能够实现》一课时,借助软件设计,把香港、澳门回归的变化通过视频播放,并引导学生根据事件过程自行设疑。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是什么?香港、澳门的回归说明了什么?香港、澳门的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释疑,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质疑之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通过开展网上主题班团队活动,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借助网络环境调动学生的质疑思维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但教者让同学们上网查询、收集数据与资料时,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积极的学习和质疑思维状态之中。在网络教学中,设置好教学情境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求知欲,奏响学生质疑思维的共呜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握好教育时机,重视引导学生的质疑思维。如在讲《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上网查询大量的数字资料来说明我国目前的资源形势,还可设计各种动画,像课本提供的漫画《井》等,来调动学生的质疑思维,引导学生产生“为什么水越来越少”的疑问。学生在仔细观察、分析动画、漫画的基础上,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这样不但达到了引导学生质疑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释疑的能力。
  要根本改变学生上网不良的被动局面,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心指导,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尤其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课堂教学中来,使网络成为探索知识的又一平台,使学生在网络天地中获取信息,通过在整理、优化活动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刘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