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三英语考试命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命题是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能否真正发挥出其检测作用,并达到一定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因此,必须严格对待命题。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初三英语考试命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认真研究考纲,构造试题总体框架
  考纲对考试的目标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方式和试题结构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认真研究考纲,将从宏观上为命题提供一个总体思路。命题者必须严格按照考纲要求,并结合平时教学和学生实际状况,才能命制难度适中、考试内容和形式特色化、与中考试题接轨的试卷,从而使试题既能反映考纲的目标要求,又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以考促教、以教促改、以改促学的目的。
  二、结合教学实际,注意试题的区分
  试题区分度是指一份试题里易、中、难题的分值比。一份好的试卷应具备一定的梯度。英语中考试题难易度的比例一般为7∶2∶1(较易试题约占70%,中等试题约占20%,较难试题约占10%)。在命题过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因为它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效果,过难或过易的试题,考试结果都无法科学地区分考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就会丧失考试的实效性。所以,在命制试题时切忌出现许多难题、怪题、偏题。
  三、突出“双基”重点,注重全面考查
  初三英语试题应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更注重考查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命题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试卷测试的目的和重点。在命题过程中既要注意扩大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如果是单元测试题,就要把重点放在某一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上,将这些内容渗透到试题中。如果是综合测试题,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知识点和对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上。在设计试题时,应选取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础、最常见的知识,使试题覆盖面广且立足于基础,而非寻找可以难倒学生的知识点。
  四、保证试题信度,确保试题的效度
  在初三英语试题命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如果考虑不周,就会导致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降低。一是应该保证试题之间彼此的独立,即前后试题不能有相互暗示的答案或线索,在同一份试题中不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考点。每道题都必须靠学生认真的思考和反复推敲得出结论。一份试题重复内容越多,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越低。因此,在设计试题时,既要选择一些符合考试要求的题目,又要注意题与题之间的独立性。二是应避免以常识作为考点,即问人所共知的事情。由于选题不当,选的是一些常识性问题,或由于提问不当,提问的是一些常识性问题,学生不读、不听、不分析有关题目照样可以答对,这样就无形中瞄错了靶子,改变了出题的初衷,从而大大降低了试题的效度,达不到测试的目的。三是在设计考题时应注意不能以某个角度或命题者个人喜好作为标准,应回避有多个答案的题目。可以说,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答案比其他任何科目更容易出现命题科学性的问题。
  五、体现课改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初中英语新课改的深入,初三英语试题的命制也应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系列实际问题情景,增强问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以及对语言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考查。在设计选择题、情景交际、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时,还应考虑到情感因素,体现人文精神,从而使试题更具全面性、科学性。
  六、把握试题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复习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试卷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不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全面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突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这就是中考对初三英语复习的导向性。在命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试卷的导向性,既要防止单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命制一份太容易的试卷,也要防止只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而脱离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出现许多的难题、偏题和怪题,这样就很难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成绩,从而导致学生复习中的盲目性。如果考试只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便会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而一味地去寻找一些偏、难、怪题,致使学生误入歧途,如果考试只局限于要求记忆背诵的词汇、句型或语法等纯知识性的东西,就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娟.浅谈初三英语复习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4):228.
  [2]杨燕平.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J].基础教育研究,2008(5):22-23.
  [3]谢振国.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试题的若干命制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5):97-99.
  [4]邓雅学.中考试题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把握与控制[J].广西教育,2006(14):24-25.
  [5]吕学礼.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89(6):61.
  [6]张家岭.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札记[J].中学生阅读中考版,2012(1):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006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