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学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哲学界,一直以来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此争议延伸到语言学界,演变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之争。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但国外以韩礼德和海曼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却持不同看法。自20世纪80年代《普通语言学教程》在中国出版以来至今,国内语言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持三种不同观点:
  一是以索振羽、徐通锵等为代表的,持肯定观点,坚持任意性是头等重要的原则。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没有必然性。从不同语言来看,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来表示,“鱼”在英语和汉语中读音不同,听不出它们和水中游动的生物的形象之间有任何形式或功能的关联。同一语言来看,同一个意义的语音形式在不同时期可能不同。比如眼睛,在古代汉语中称为“目”,而后代称为“眼”。即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意义也可以有不同的称说。如汉语中“父亲”、“爸爸”都指同一对象,方言中还有“爹”、“大”等说法。如果语音和意义有必然联系,就不会出现一义对多形或形式变化的情形。
  二是以许国璋、李葆嘉为代表的,与之截然不同,认为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是可论证的,李葆嘉甚至认为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原则。随后很多学者从理据性和象似性的角度对语言符号任意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三是以岑运强、张绍杰为代表的,持肯定并补充的观点,既肯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承认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和理据性,认为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为了语言学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要对任意性重新加以审视,经过一定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对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的关系作总结。
  1.理论基础不同
  任意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理据性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2.研究角度不同
  任意性考察的只是语言符号内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然联系,必然联系如生理的、本能的、或物理的,如“月亮”、“茶杯”、“桌子”等词并不反映所指事物的任何物理属性或特征,即我们不能从“月亮”、“茶杯”、“桌子”等词的语音上知道它们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属性。“two”的声音序列并不是one的两倍,narrow的声音序列要比wide长得多,我们学外语时遇到一个新词,是无法从语音推知意义或者联系的。在这一点上,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不同,非语言符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和所指事物的物理特征相对应,如交通标志中的右转弯、十字路口、减速等和它们的所指对象在物理特征上就非常近似。非语言符号由于自然联系的制约,缺少自由性与灵活性,功用非常有限。语言符号则超越了这种制约,任意地创造了自己的音义,形成了强大的自组织系统,可见,没有任意性就没有语言符号的存在。
  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反例是拟声词和感叹词。拟声词感叹词所指是对某种自然声音的模仿,但它们的存在并不能说明任意性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拟声词在语言中数量极少,并且从来就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就是任意的,因为它们只是某些声音的近似的,而且有一半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模仿。这些声音只是为语词的获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像零度必然结冰、达到沸点水必然烧开那样是事物物理属性决定的必然结果。同一语言用不同的声音模拟同一个事物发音,正是语言符号任意性最好的证明。比如,“喵喵”表示猫的叫声,同时猫的叫声既可以模拟为“喵喵”,又可以模拟为“喵呜”,还可以模拟为“咪咪”、“咪呜”。从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模拟来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更加明显。鸭子的叫声,汉语是“嘎嘎”,英语是“quack”;汉语把咳嗽这种症状叫做“咳”,英语则叫cough;汉语拟声为“咔嚓”的,英语则是“crash”。美洲土著阿萨巴跟休部落语言几乎没有或者全然没有拟声词。
  拟声词感叹词一旦被引进语言,就或多或少要卷入其他的词所经历的语音演变,因而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某些特性。这种现象的产生还与人类的发音器官所能发出的声音有限、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有关,它们导致人们喜欢利用现有的声音形式指称新的事物。
  理据性是指语言的音义之间的结合总是有一定的联系、道理。语言符号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认知水平制约下的必然产物,必然受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制约的理性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语言符号的理据,隐藏在语言背后。理据性已将语言的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如社会、心理、符号和文化等方面研究相结合。当今的语言学的研究中心实际上已经由微观语言学转向宏观语言学。
  3.研究层面不同
  任意性属于普通语言学,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无一例外;理据性属于个别语言学。任意性体现声音和意义结合的多种可能性,理据性体现的是一种结合现实。任意性总要变现成一种理据,理据性只是一种可能的实现,有了任意性,才使语言符号的理据生成具备了广阔的选择余地,语言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语言符号才有机会不断地发展演化。
  人类尽管有基本相同的认知心理,但由于新事物与原有事物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各语言的原有面貌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各自理据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符号各不相同,没有通用于各种语言、各个词的理据规则。目前,似乎还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个理据性具体例子后,能证明该例子的音义关系完全适合一切语言。
  4.研究对象不同
  任意性研究的是单个符号的音义结合的关系;理据性研究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理据性,超出了单个符号的范围。
  单个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不可论证的,但这些具有任意性的单个符号之间的组合却是非任意的。例如,“美”与“瓶”不能组合成“美瓶”、“烫”与“额”不能组合成“烫额”、“香”与“衣”不能组合成“香衣”。复合词内部语素之间的组合是非任意的,是可以论证的,这是造词的理据。新词的产生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借用外语,也可以利用原有材料重新组合,怎样组合,也会有多种选择。比如“一般按时间或里程收费的小型载客汽车”,借用英语词就是“的士”。汉语自造的词则有两种:出租汽车、计程车,前者着眼于“供人临时乘坐”,后者着眼于“按里程收费”,各有理据,但都合理存在。都合理的情况,恰恰说明哪一个也都不是唯一的、必然的结果:正因为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所以才会容许根据不同的理据来称说。可见,同一语言内部,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基础,而理据性则是相对的。   英语中“re”词缀表示“再次”“重新”等概念,其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任意性含量就比用两个形位组合而成的词语reprint要高,因为该组合词似乎与“再”和“印”在真实世界里的实际操作序列吻合,故其形式和内容两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序列象似性”,从而增强该符号的理据性。
  在同一语言内,后起的词语一般是以原有词语为基础孳生的。如汉语的“子”、“字”、“孳”读音相近,意义上有联系,一般认为是同一个词“孽乳”分化的结果。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呢?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新产生的词是由旧词派生的,所以语音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
  虽然在合成词和派生词及句法层面上的确存在理据性,但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5.研究作用不同
  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发展。理据性主要解决个别语言的探源问题,是探索性、解释性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同一社会在不同的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还是所表示的意义和二者之间的结合关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语音的演变,词汇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同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的演变,等等,都是社会约定俗成变化的具体反映。语言就是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任意性中逐渐丰富、日益精密起来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使得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使得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理据性关系的研究实用性很强,对语言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索绪尔的理论促进了汉语内部结构和关系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汉语的内部构造起到了惊人的作用。理据性反映的是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认知特点和语言特性,给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带来记忆的方便。这种语言的附属价值,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之间的关系。
  6.辩证统一、相互依存
  通过对任意性原则及理据性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任意性与理据性是同一个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语言符号,孤立看待其本身的话,是任意的或者说没有理据的,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是相对有理据的。理据性是对符号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或是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任意性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两者可以兼容。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可把理据性看做是任意性的发展补充。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理据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夸大普遍的任意性,否定具体的理据性,这会使研究带上神秘主义的面纱;夸大理据性而否定任意性,则必然走上唯心之路。古时候人们不明白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约定性,而是把词语与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等同起来,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语言禁忌等现象。总之,近几十年来,索绪尔任意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既要看到前人的不足,又要关注当今语言科学的新发展,相信在不断地争鸣与探讨中必然促进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与理据――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和皮尔斯的象似性观点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5.
  [2]刘晓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何英.谈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
  [4]高颍颍.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综述及相关思考,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郭建芳,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哲学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
  [6]岑运强,李海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评介,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51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