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像蜗牛一样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案例
  一场大雨过后,许多小蜗牛都爬出来了。原本观察蚕豆和豌豆的孩子们,被这些不速之客给吸引了。“老师,快来看!有小蜗牛。”“哇!我这里也有一只小蜗牛。”在孩子们对蜗牛的持续兴趣与话题讨论下,我觉得这是进入蜗牛主题很好的契机。
  实录一:用生活材料当蜗牛壳
  第二天,孩子们又到小平台去学蜗牛爬,与昨天不同的是,我在平台的四周放置了一些类似蜗牛壳的材料。孩子们在学蜗牛爬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在意周围的材料。哲铭看了看,离开了,宸宸爬到竹匾前拿起来瞧一瞧,老师问:“这像什么呀?”“像蜗牛的壳壳。”陆老师帮助宸宸将竹匾固定在了身上,宸宸快乐地爬走了。宸宸的壳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寻找当壳的材料,还有的孩子到教室里面来寻找:塑料凳子、透明碗都用上了。
  实录二:亲子制作、装饰蜗牛壳
  在第一次玩的基础上,孩子们发现:蜗牛壳放在背上,总是会掉下来。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话题讨论:“如何让壳不掉下来?”乐乐认为要用绳子固定住,并进行了示范。同时,我们请家长协助孩子制作一个蜗牛的壳(半成品,固定好不用装饰)。第二天,我和搭班老师提供了毛茛、油泥、布条、吸水可粘的彩珠、水粉颜料、双面胶、彩带等,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装饰,背上自己装饰的蜗牛壳,别提有多开心了。
  实录三:蜗牛朋友来了
  今天的天气很热,孩子们在学蜗牛爬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往运动器械的下面钻,问他们为什么要躲在那,他们说:“不躲起来蜗牛会被大太阳晒死的。”我猛然间想起来,在学蜗牛爬的过程中,忽视了蜗牛周围的生态环境――植物、动物。于是,我又问孩子们,“小蜗牛,那你们需要些什么呀?”“我们要躲在叶子下面。”班上的老师搬来了大的盆栽植物,还有大大的绿叶伞。当音乐再次响起时,小蜗牛们慢慢地爬到了植物下,还假装吃着叶子。这时,班级另外一位老师扮成小蜻蜓飞来了。小蜗牛们快乐地与蜻蜓打招呼,还把自己喜欢吃的小叶子送给蜻蜓。原本简单的学蜗牛爬的活动在丰富场景的创设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反思
  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因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与材料的互动不够丰富,容易较单一地表现某个角色,这时教师的适时指导、丰富情境,以及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次学蜗牛爬:用“生活材料当蜗牛壳”。小班的孩子喜欢用肢体来表现,但是很难将材料和自身联系在一起。活动中当孩子对身边的材料熟视无睹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寻找材料时问题的导向“你觉得像和安全的”,启发孩子们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蜗牛壳”,并且和别人的是不一样的。
  第二次学蜗牛爬:亲子制作、装饰蜗牛壳。这次活动中有两类材料:一类是亲子制作的半成品蜗牛壳,我想,让家长参与课程,可以增加亲子互动,也可以解决技术挑战:如钻孔、打结;另一类是装饰材料,这些材料种类丰富,适合小班孩子粘、贴、涂、画,在使用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
  第三次学蜗牛爬:蜗牛朋友来了。活动中,我和搭班老师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增加了植物、动物,让小蜗牛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互动。
  在这三次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增加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幼儿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些事情是幼儿可以做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而幼儿在一次次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新材料互动,获得新经验。
  成长
  通过这次扮演蜗牛的游戏,我更加重视材料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幼儿的游戏来自于现实的生活,而材料是幼儿游戏表现的重要物质支柱。材料的提供必须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对活动的了解,必须是有层次性的。静下心来观察幼儿,从他们的行为、对话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与支持,我想这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84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