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福建省借鉴台湾地区优秀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合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是前提,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是基础,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是关键,加强学生管理与引导是重点,建立通畅的沟通交流机制是保障。
  关键词:闽台合作;校校企合作;分段对接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台湾高等教育,特别是“技职教育”培养的众多职业技术人才,成为台湾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借鉴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利用台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两岸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福建省应用型人才紧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实践
  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推出经济建设计划,20世纪80年代创办工业园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据统计,到2013年台湾高校160余所,教师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一半以上留学海外或者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教育资源充裕。台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强调“学以致用”,鼓励高校聘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教师带着学生为企业做研究,台湾的产学研合作是非常成功的。
  福建省基于两岸发展新态势,发挥教育在两岸人民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地区竞争力。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闽台之间的校际交流、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和文化交融等,增进与台湾教育界的相互了解,加强合作,共创双赢。在相关教育政策限制下,福建省提出了两种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合作:(1)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在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等紧缺人才领域与台湾职业院校和相关台资企业开展合作,三方采取“五联合”的办法,即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重点支持本科院校采取“3+1”分段对接的联合培养方式,选派学生至台湾合作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双方高校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赴台学生采取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学生毕业后由福建省高校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台湾高校出具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
  根据政策规定,2009年起首先在职业院校开展“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而后扩大到本科院校的“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目前包括福建师范大学在内的十多所本科院校参与“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以及相关的教师培训、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等。龙岩学院主要合作内容有:(1)“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目前,已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11所台湾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专业6个,学生55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意、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子。我校学生在台学习期间参加全台湾第二十三届大专院校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环保节能车大赛,摘得省油组、电车组桂冠。(2)交换生计划。每年根据合作高校接收能力,选派非闽台合作项目专业的学生赴台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学习,先后选送了物理学、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5批36位学生到台湾高校学习。(3)教学交流与师资培训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台湾进行1个学期进修或者1周的短期交流。(4)科研合作和文化交流。近3年组织了10批次80余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台湾高校考察,讨论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有15批次100余位台湾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讨论合作办学,考察客家文化;学校成立了“闽台客家研究院”,举办了“客家文化与闽台文化关系”论坛、“两岸客家书画展”等,参与组织“百名台湾大学生八闽行”夏令营、“港澳台大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等活动,为弘扬客家文化,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感,扩大和深化合作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施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体会
  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闽台高校协同,相互取长补短,开展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推进闽台合作人才培养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是前提
  台湾有160余所高校,各校的特色不同,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办学水平普遍高于私立学校。那么,选择哪所学校及选择什么专业合作成为首要问题。从学校角度来分析,公立学校生源好、经费相对宽松,对外合作的欲望不强,且受到政府政策的约束,合作的欲望进一步被打压,因此,较少与我们这类院校交流和联系。私立学校特别是部分新办的私立学校由于生源不足,面临生存压力,合作意愿强烈,经常来交流和做宣讲工作。从短期来看,私立学校合作意愿强,条件要求低,容易达成合作协议,与公立学校合作面临着被敷衍的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才可能得到对方的认可,达成共识;从长远来看,公立学校的资源条件、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等均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合作的可持续推进。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一方面积极选择资源优势和办学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合作,抢占先机,打开对台合作的窗口;另一方面选择偏离都市区、办学水平高的公立学校作为意向合作伙伴,先期以交换生项目作为合作方式,派出若干位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半年,让其考察我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等,再积极沟通,争取理解和信任,以便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目前我校与台湾5所高校开展“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其中包括云林科技大学、彰化师范大学2所公立高校。
  从合作专业选择来分析,是不是一定要选择我校最好的专业与台湾高校合作呢?我们认为:不一定,但合作对象一定是台湾合作高校最好的专业。合作培养人才是为了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瞄准我校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解决紧缺、填补空白、实现互补的功能要求。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源于师范专科教育的历史,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将地方产业急需专业作为闽台合作专业,既有利于调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又借助了台湾优势资源加快专业发展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研究,我校确定以龙岩市第一大产业机械产业人才需求为重点,与台湾高校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其中产品设计专业与云林科技大学合作。云林科技大学拥有台湾最大的设计学院,对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辐射和带动作用。   2.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是基础
  专业体系不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一致,如何做到“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生在闽台高校之间的合理、顺利对接?需要合作双方认真分析和研究。首先是确定合作专业。根据《意见》规定,合作以福建省高校为主,学生毕业后由福建省高校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因此,合作的专业名称必须以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为准,需要与台湾高校商量,确定对口的专业。这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问题,还涉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内涵以及招生录取的生源类别等,如有不慎,将给人才培养过程带来不少麻烦,如“数字媒体技术”与台湾对口专业选择不太吻合,从招生到课程教学多有不顺。其次是联合研制人才培养计划。由于涉及对口专业选择问题,需要双方交换各自的教学文件、认真仔细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组织相关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与台湾合作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组成培养计划编制组,到双方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接交流,研究讨论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等。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要把握三个“度”,一是对接的吻合度。分段对接采取“大陆2年+台湾1年+大陆1年”的方式,由于课程表述有所不同,同一门课程涵盖的内容有所差别,如果没有充分交换教学文件,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可能在对接教学中造成内容重复或者遗漏,很难保持学习转换过程中的衔接顺畅。二是执行的适应度。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课程教材不同,一些专业术语等文字表述也有较大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台湾高校的学习环境,在培养计划前两年安排不少于1/4的课程由台湾教师来授课,增加繁体字以及专业术语对接等方面的辅导和培训。三是各方的满意度。培养计划既是教学过程的依据也是合作高校之间的教学任务和责任分配。所以,培养计划要让学生满意,还应该使合作双方责、权、利对等,以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落实。要认识到制订培养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作。培养计划的合理与否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注重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并加以调整。我们也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要求,结合合作双方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3.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是关键
  教学计划要靠教师去落实,应加强合作双方教师之间的培训和交流,让参与教学的每一位教师理解“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目标、任务,熟悉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项目特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和创新。首先,建立项目教师选聘与考评制度。要求合作高校双方派出的教师不但具备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卓越工程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遴选一批有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加强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跟踪和考核,确保授课质量。其次,组建课程建设小组。小组由双方教师组成,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由我方负责的课程,台湾教师参与;台湾高校负责的课程,我方教师合作,双方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组织课程教学。教师互动频繁,合作和交流也由单一教学扩展到科研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一起深入企业调研,联合申报课题,开发产品等。
  4.加强学生管理和引导是重点
  教育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年轻人的可塑性大,不同的环境“熏陶”对年轻大学生有很大影响。闽台思想观念、教育模式、生活方式、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环境的改变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台湾社会环境。学生一般会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台湾社会环境,如台湾学生自由表达、积极参与等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受媒体影响,台湾部分老师和一些学生认识存在偏见,时有宣传台湾价值观的行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学生入学教育就要求台湾合作高校派专人过来进行教育并定期参与大陆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台湾的信息,告诉学生将会面临的问题,营造一个仿真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台湾社会。二是要改变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台湾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课堂气氛活跃而课后活动又多,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生活的“保姆”,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我们强调以学习为主,课堂教学比较“严肃”,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不敢与老师接触和交流。要消除这种障碍,就应该调整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推行“导师制”,让专业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辅导员”,增进师生平等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适应在台湾的学习和生活。三是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干部是老师助手,让他们帮助老师去教育和管理同学,达到在团队内部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学生内部的自律和管理,与台湾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等。实践证明,学生干部能够及时处理好问题,争取自己的权利,改变台湾学生的成见,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5.建立通畅的沟通交流机制是保障
  闽台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根据涉及的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校领导负责,教务、外事、学工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拟订合作方案和合作专业,制订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成立由相关院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成立独立的奇迈学院负责闽台项目实施,包括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与台湾合作高校交流和联系。其次,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保持渠道畅通。前期沟通交流由奇迈学院在对台湾高校交流和调研基础上,遴选合作意向高校和专业报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过分析,拟定合作方案,派工作小组到台湾高校实地调研和交流,进一步论证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合作实施计划,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等。实施过程的沟通交流包括课程衔接和教学组织交流,每一个学期均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跨校开展课程建设和授课;每一学年安排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跨校交流和协调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去台湾高校学习之前,先安排教师去沟通落实课程计划、教师、教室、教材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生活条件。学生在台学习期间,配备一位专业课程教师带队,与台湾高校教师一起管理学生,在学业上、生活上和心理上辅导学生。带队教师与学生一同上课、一同生活,与台湾合作高校沟通,与授课教师交流。带队教师参与台湾课程建设,为台湾学生举办讲座,与台湾同行切磋交流,对这些教师的业务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台湾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师对于两岸合作有强烈的诉求,然而,推进合作还存在许多限制和障碍,如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滞后、协议难以成行以及互动“失衡”瓶颈等,相信这些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会逐步得到改善和消除。在“一带一路”大背景和现有条件下,高校合作还有拓展的空间和机会。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台湾人大多来自闽南、客家,文化相通,交通便利,以文化为纽带,建立文化体验中心,开展两岸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在这基础上的合作,能够增强两岸青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台湾高校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要求,其中面向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有显著特色,强调产学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积累了较多经验,以福建省为主成立闽台合作师资培养中心和教育研究中心,开展教师能力培训和两岸教育合作相关问题研究,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福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有积极的作用。台湾借鉴和学习国际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师资大多有海外经历,科研面向国际前沿和产业需求,高校既注重国际化拓展,又有合作的强烈诉求,是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基础,福建利用台湾高校优质资源和台资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或者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福建高校与台湾乃至海外高校科研合作,提升福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是福建高校走向国际化的捷径之一。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1JDGC004)、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项目编号:JAl3561S)]
  [责任编辑:周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8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