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作业布置有效策略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我们仍旧看到孩子的童年是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度过的。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我做了如下尝试:
  1.学生参与布置作业,体现自主性。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对作业也是应付差事,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遇事按部就班的习惯,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轮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还可以促使学生课后深入思考,以便布置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思想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学习后的感受也不同,因此,他们布置的作业才会五花八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也会增强。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2.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体现趣味性。
  目前作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形式单一,味同嚼蜡,疲于应付。甚至很多学生都能猜到老师每天会布置哪些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有规律是正常现象,学生能猜到也不足为奇,最关键的是教师在布置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应该有一些创新性的作业,让学生觉得作业变化不定,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灵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作业难易程度不同,体现差异性。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 “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4.建立课内外联系,体现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注意建立课内外的联系,布置实践性作业,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扎实运用生活这一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锻炼能力,在生活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
  5.提倡共同完成,体现合作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变化之一。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既要布置独立完成的作业,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完成,合作的对象一定要多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6.跨学科布置作业,体现融合性。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是相互促进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也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因此,在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跨越学科之间的障碍,提倡跨学科布置作业,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因学科的特点不同,完成这样的作业可能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当然也更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使学生合作完成,这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教会了学生相互欣赏,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7.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现激励性。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倡多元化评价,既有评价主体的多元,还有评价方式的多元;既要关注终结性评价,又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因此,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定能找到表扬学生的理由。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想要得到表扬与鼓励,在个人得到表扬和鼓励时他的潜能就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发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个体,教师在评价时应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策略,让学生轻松完成作业,实现减负增效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 西安市雁塔区吉祥路小学
  编辑 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56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