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有“独”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秋”不但是一个季节的名称,还是一个很具有情绪化色彩的词,古代文人用秋天来为“悲”定性,“悲秋”传承下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塑造的抒情主体独立寒秋,但空间背景很辽阔,诗人选取的意象皆生机勃勃。湘江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之红,“层林”染透,犹如燃烧的火焰,这正是诗人热血沸腾的写照。湘江水“碧透”,宛如一块硕大无比而温润的美玉,清澄透明,这与诗人救国救民的纯净心灵相契合。“红”与“绿”的色彩结合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情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幅奋力搏击的图画,体现了力量的遒劲与态度的豪迈。虽然时值深秋,但诗人在如此情景中的“独立”,冲淡了秋的萧瑟与凄凉感,使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高大。正如孔颖达所说:“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不群,不有畏惧。”可见,“独立”二字体现的是毛泽东昂然屹立的形象。
  杜甫登高所见的是萧瑟的秋江景色:猿声凄厉,天高风急,秋气肃杀。“鸟飞回”伴随的是痛苦、失望、悲叹的情感,“渚清”之“清”写出了沙洲之冷清,“沙白”以冷色调写出景物的苍白,“落木”之“萧萧”,尽显秋之萧条。冷清、惨白、枯黄,这几个色彩词语,奠定了萧条、肃杀的基调。杜甫就是在此意境下“独登台”,加之“百年多病”,不能不让人怆然涕下。因此杜甫的“独”包含了独知人生之悲怆与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可见杜甫独立于天地间,是何等凄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57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