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游戏精神比游戏形式重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毋庸置疑,就像吃饭、睡觉等一样是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幼教法规都提出了“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但我们还未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儿童游戏权的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
  在“儿童游戏权”立法缺失的情况下,行政推进显得尤为可贵。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走进项目实施幼儿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切实的改变:幼儿园室内外空间有了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添置或家园共同收集了丰富的游戏材料,一日活动安排打破时间界限,整合出大段的自主游戏时间……这种看得见的改变,折射出了内在的、理念的转变――“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课程要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
  但是,作为基层幼教工作者,笔者也看到不少幼儿园及幼儿园的老师们在“课程游戏化”的大潮前盲目跟风,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儿童。
  迷失在华而不实的环境里。为了跟上“课程游戏化”的潮流,有幼儿园不计成本,或大兴土木改造场地,或建各种使用率极低的功能室,或大量购置品种繁多的玩具……这种做法不仅浪费财物,而且脱离幼儿的常态生活。
  迷失在机械僵化的环节里。在各级各类“课程游戏化”展示活动中,常会看到几所幼儿园不约而同地推出类似的环节,比如教学活动必有游戏体验,户外活动必有玩轮胎、爬竹梯、钻盒子,餐点必然是“自助”……这些活动,大多是照抄别人,脱离本地生活,脱离本园教育实际。
  迷失在概念空洞的形式里。很多幼儿园片面地理解游戏精神,凡事皆游戏。游戏成了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形式,甚至把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陷在“游戏”里。试想,在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中,没有了生活规范的习得、没有了深入静默的思考、没有了超越具象的想象……课程不又走入了新的狭隘和单一?
  如果不从儿童出发,不从本园实际出发,只是赶潮流,那么“课程游戏化”必然成为新的“伪儿童课程”。“课程游戏化”的推进,需要我们坚守这两个理念:
  要坚守从儿童出发。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游戏的自主关系到儿童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小区的空地上,总会看见三两孩子,绕着圈追逐嬉闹,没有任何的材料,也没有特设的环境,他们却玩得喜笑颜开。这或许可以启迪我们,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支持,不能只盯着“游戏材料和设施的提供”,而应更考虑儿童游戏的权利,以及儿童先验图示里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内容。
  要坚守扎根生活。很多教师把“课程游戏化”看作幼儿教育新的“风向标”,忽视了生活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陈鹤琴早就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在南京鼓楼幼稚园里,春天设计种豆,豆开花了就作为课程的中心,等豆成熟,就开展摘豆、请客吃豆的活动。课程是要合于实际生活的,并且应该活用的。“活教育”强调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发展,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这一广袤的土地,幼儿身心才会得以自然、健康的发展。
  《规程》和《指南》都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应当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它让我们看到幼儿园课程的很多维度,比如生活、思考、想象、主动的学习……游戏精神比游戏形式重要,只有让“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这样的课程实践中学会选择,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同时也学会规范,这才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精髓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92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