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楼梦》人物的“性别错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方现代心理学具有“双性气质”这一理论,也可以说是“性别错位”,在这个视角上对《红楼梦》里的人物进行重新的分析,具有崭新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宝玉,分别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进行系统的分析,将其中超越时代的“双性人格”进行系统的分析,将作者特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进行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红楼梦》 性别错位 王熙凤 贾宝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2-01
  社会性别角色就是人们俗称的“第三性别”,主要以生理性别差异为主要的基础,与普通的正常的男女两性具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举止、着装、行为、处事等各个方面。现如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男性就要阳刚、果敢,而女性则要与之相反。但是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男女两性需要沟通,存在着“兼性”的可能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一、贾宝玉的“性别错位”
  (一)贾宝玉推翻了“男人就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意识
  儒家要求男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贾宝玉却特别痛恨功名利禄,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做法,与传统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贾宝玉沉迷于风月诗酒,如果别人规劝他走仕途之路,则被他训斥为“混账话”。
  (二)贾宝玉颠覆了“男人应该远离女人”的角色要求
  传统社会对男性要求要不同于女性,要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贾宝玉却整日和女人厮混在一起,沉迷于儿女情长之中。贾宝玉还对女孩子做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在那个时代,男人总是凌驾于女性至上,女性总是被轻视,所以在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贾宝玉具有性别平等的意识。
  (三)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定位
  我国传统的社会对于男女差别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男人就要阳刚,而女人对应的就是要阴柔,为了维护这种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小时候玩的游戏在内容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贾宝玉却打破了这一区别。在《红楼梦》中第六十二回有记载,香菱等一些女伴在花园斗草,贾宝玉看见了,就也去招来一些花草,和他们一起斗草,这种是完全属于女性的游戏,或许也只有贾宝玉会和她们一起玩了吧。
  女孩子爱美是人之常情,但是男孩子如果爱美就会被批评“女孩儿气”,受到嘲笑。但是贾宝玉却特别喜欢一些比较精美的绣袋,喜欢穿漂亮花哨的衣服。在《红楼梦》有关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的章回中,都可以说贾宝玉是活脱脱的阴柔的样板,而且贾宝玉还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加重了他身上的阴柔气质。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公认为是多情的男子,但这多情的性情和男人的阳刚形象也是极为不符的,而且贾宝玉还特别爱哭,这也是贾宝玉对男性性别角色一个特别明显的背叛点。
  二、王熙凤的性别错位
  王熙凤在书中描写,从小在家族中充当男孩教养,与男孩为伍,而且还与西洋的东西接触十分密切,其生长的环境具有开放性,可以说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于女性的约束,并没有在王熙凤的身上起到作用,王熙凤的家庭教育没有重点将女德妇道灌输给她,在王熙凤的意识观念当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她并没有太深的影响,其自身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她的潜能被得到充分的引发,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到属于男性的聪明才智,王熙凤最大的特点就是伶牙俐齿、反应机敏、果敢好强,而她生活的贾府,其主要的环境也是她愈发坚毅刚强、独立狠辣、自信果断。
  王熙凤具有很强的支配欲和统治欲,极度崇尚钱权,她对于钱具有本能性的敏感,在王熙凤的思维中已经被深深地植入。对于权力,王熙凤更是有着当代女性望尘莫及的霸气和武断,对于权利的争夺显示出她想支配他人的欲望。王熙凤这些显著的特质都是“非女性”的,她所有的做法和喜好都和传统社会,对于男权文化以及女性角色的具体规范都是极为不符的,在王熙凤的一些动作、语言、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渗透出她比较明显的男性化意向。
  我国传统社会儿媳之间都讲究孝顺公婆,女性对于丈夫更要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是王熙凤却没有一条做到,她和她的公婆并不是十分和睦,对于她的丈夫也不忠顺。王熙凤对于贾琏就像防贼一样,管束的十分严格,但是他自己对于异性却没大没小,说说笑笑。传统礼教要求女性要以自己的丈夫为核心,做到言听计从,但是王熙凤对于贾琏既不顺从也不柔顺,而且她还要做核心,要将男性进行主宰。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角色,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性别错位“的意向在这两个角色身上进行探索,本文主要不同的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进行不同的解读,会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可以在书中发现两性平权意识,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也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王津津.性别与形象的反差与错位――对《林黛玉进贾府》的两点解读[J]. 名作欣赏,2014,35:95-96.
  [2]欧丽娟.论《红楼梦》的追忆书写――兼及“作者原意说”的省思[J]. 红楼梦学刊,2015,02:102-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46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