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教材
  首先,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整体。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数学”。就世界范畴而言,有两种说法,即“数学是演绎的科学”(古希腊为代表)与“数学是量的科学”(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为代表),前者重视几何,后者重视算术与代数。而康托在1883年则提出“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著名论述。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可以简单地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及演绎”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数学学习目标之一的数学知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数与形及演绎”的知识整体,整体的知识一定是结构的,是互相联系的。结构的知识一定是要系统整体学习才能掌握,只有系统整体地掌握才可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
  其次,数学学习是整体的认知过程。既然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那么数学教学应强调整体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联系的理解。当学生开始把数学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时,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应问自己:“我可以换一种方式看这个问题吗?”“这个情景与我以前遇到的类似吗?”如果遇到的是用代数表示的,则应考虑用几何表示它,这样可以使他们加深理解或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策略。
  2.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价值。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对预习给予恰当定位十分必要。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需要怎样的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几何图形课、统计和概率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用不同的方法预习。
  3.将计算教学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材编写的计算题都是经过处理的常规习题,不少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日常生活情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在教学中,我将计算教学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为学生精心创设情境,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位数时,将例题融于日常的购物活动中,通过谈话方式呈现新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喝娃哈哈AD钙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那你们知道一扎AD钙奶有几瓶吗?”“5瓶。”“明明兄弟到超市准备购买12扎AD钙奶(出示实物图),你能帮助他们算算共准备购买多少瓶AD钙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列出算式12×5=?我问:12×5怎么计算呢?老师没有现成的办法,你们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亲身经历了将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购物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面对如此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强烈而迫切的,从而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发起学生学好计算的热情。
  4.问题的创建要有趣味性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分钟能写25五个字,我已经写了11个,怎样表示?”学生很有兴趣,我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
  5.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培优辅困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辅困工作,尤其是辅困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辅困,首先是“治懒”,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首先是因为“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要分别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作业拖拉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能积极发言、认真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鼓励。我们适当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的高效做好准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65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