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以人为本” 寻“师幼和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46-01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都全身心投入于教育事业,并且勇于批判、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他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的教育实践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幼关系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教师如何对待幼儿、如何与幼儿相处、师幼建立怎样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而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概念,便对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师幼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启迪,这也符合了当今“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幼儿教育理念。因此建立与实现“以人为本”师幼关系,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师幼关系的建立形式
  1.1细心观察、学会欣赏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容易偏爱聪明、乖巧的幼儿,而对那些调皮、捣蛋,行为问题多的幼儿在心理上总是很不容易接纳,因而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存在急功近利倾向,很少给这样的幼儿一个发展的机会。
  每一个幼儿都存在个别差异,但是每一个幼儿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点和闪光点。因此只有在活动中应当多以榜样作用为主,教师做好自身的行为与习惯,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到影响,并且能够有所发展;细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善于欣赏幼儿的优点,才能给幼儿一个发展的空间,为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幼儿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1.2及时引导、积极鼓励幼儿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何况是幼儿。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学得更聪明些。而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是探索活动―得到错误―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因此即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偶尔有过失与错误,教师不应当严厉地批评,应当正视他们、宽容他们,并对其错误进行及时引导,而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积极地鼓励。
  1.3学会尊重、平等对待幼儿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自己定位于管理组织者和控制者的角色,很少站在幼儿的位置考虑问题。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在这种压力和环境下,一方面,幼儿的主体性几乎丧失,另一方面,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难建立。研究发现如果在与幼儿的交流中,经常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会让幼儿感受到与你是平等的,蹲下来不仅能给孩子视觉上的平等,更能给孩子心理上的平等。教师从站着到蹲下,不仅仅是简单的姿势变换,它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热爱。
  2 “以人为本”师幼关系的实现途径
  2.1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
  2.1.1专业精神
  目前,受市场经济以及教师自身修养不足的双重影响,一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受利益驱动,什么事都是“实惠”当头,对幼儿缺乏爱心;一部分教师则缺乏团队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这样的现象与行为就会导致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带有一定的利益选择,不能完全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所影响。因此教师在专业精神中应当树立专业的道德感与对工作的责任感。
  2.1.2专业知识
  有了充分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获得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知识等。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争取进修的机会,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遇。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问题,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习材料,为大脑吸氧,做好充分的专业理论准备,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1.3能力素养
  受到社会环境与自身能力的限制,有一些幼儿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有不少人认为幼儿园主要就是看好孩子,保证孩子安全就行,忽略了幼儿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看轻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就缺乏了自身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把握每一次机会,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
  2.2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2.2.1尊重主体性、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陶行知认为“儿童和青年,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我们要像陶行知那样,与幼儿交朋友,把幼儿当做自己的老师。而“师生平等对话”与陶行知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师生对话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在幼儿园中的教学中同样需要体现幼儿的自主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2.2体现创造性、师生合作探究的教育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其任务就是无条件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成为要进行适应和要进行调整的人,没有主动性可言,正如弗莱雷所称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事实上,学生的心灵是需要点燃的火炬,而不是由教师来填充的容器。陶行知曾说过:“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新课改提倡的对话教学正符合了这句话的含义:重视学生“说话”的权利,学生在“说”与“听”中,了解他人的认识,生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通过对话,师生都增加了新的东西,都有了进步和提高。
  2.2.3 追求人性化、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
  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幼儿应当互相学习,进行真实地对话与交流。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一般是紧扣教材展开教学: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材成为师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既定知识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成为普遍现象。师生应围绕教材,结合具体情景,主动构建自身的经验体系,教师与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出发,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对文本做出创造性的理解,形成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观。针对幼儿的特殊年龄特点,更加需要教师进行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教师应当以爱心、耐心、细心与站在幼儿的视野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并与幼儿一同生成知识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85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