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及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背景、动因、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模型的初步设想,对进一步了解、理清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现状;理想模型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相互渗透,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布局合理、科类齐全、全面开放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着眼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源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朝内部掀起洋务运动,为了适应洋务工业发展需要,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创办技术学堂,培养技术人才,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曾国藩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机器学堂,专门培养造船、驾驶技术、机器制造等人才,当时称为“实业教育”。
  1904年1月(农历为1903年,癸卯年)晚清政府颁布实施了“癸卯学制”,将实业学堂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分为高等、中等、简易三个级别,分为农工商各类,与普通大、中、小学并列,正式把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将实业教育更名为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机构分为两类,一类为专设的职业教育机构,如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专修科等;二类为合并于中学的职业教育机构,如小学高年级职业课程、初级中学兼设各种职业科,可设一科或多科,职业学校采取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年度未作硬件规定。自此,职业教育伴随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职教人为之追求与奋斗的理想与目标。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轫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得以在正式文件中体现,职业技术教育也因此受到重视,同时全国各地发展了一批职业技术学校。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这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办学体制与自主权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
  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从层次上明确了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以上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雏形正式确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机会。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提出将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20世纪初,在政策的引导下,成立了一大批中、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经历快速发展期,职业院校学生规模大幅增加,大有与普通教育分庭抗礼之势,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地位进一步得到明确和提升。
  (三)新世纪三次全国职教会议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2002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度重视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至此,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
  ・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2004年6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设想。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并设计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动因
  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尤其职业教育更不可缺位。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对技能型人才也有更全面更广泛和多层次的要求。而这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只能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在我国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技师或者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严重不足,在珠三角、长三角出现的“技工荒”,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已打开了通向高等教育的缺口,然而渠道狭窄,仍然处于“终结性就业教育”状态,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更不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过去几十年,职业教育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性问题显露,办学体制不完善,职教普教沟通不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中高职衔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只有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格局必须打破,调整改革现行的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相互沟通势在必行。这既是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它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正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普教历史悠久、发展比较完善,职教则比较年轻、发展体系不完备,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普教与职教发展不平衡,职教与普教沟通不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与优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相适应。要加快推进职业发展,促进国民教育体系整体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既要立足全局,加强统筹,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又要从教育类型上特别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倾斜,促进沿海内地及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岗位技能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求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成为了第一需要,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把人的整个一生都变成接受教育的过程,把整个社会变成教育的场所。因此,为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客观要求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均存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不同的教育。例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般都能够进行互动、互为条件、相互衔接、双向沟通。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学制上可培养专科、本科,甚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样就构成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跟上国际发展步伐,就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就必须破解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终结式就业教育的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存在自身发展不完善,总体发展不平衡,缺乏吸引力,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地位偏低等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经济脱节现象严重
  目前以职业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对企业行业的吸引力也不够。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性与开放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模式与特色不明显,甚至照搬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导致职业学校教育吸纳行业、企业要素不足,产业与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实习与生产沟通严重不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二)传统观念与认识上的矮化,使职业教育沦为现实版的“二流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际上是不同类型定位的教育形态,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的不同,从本质上讲,两种教育类型是等值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上,我国深受“学而优则仕”文化影响,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在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优生读高中,差生选职校”现象[1],在招生录取上已经使职业教育沦为“二流教育”。普通教育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正统、主流的教育,处于强势地位,而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非主流的教育,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地位形成,另一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发展不完善使然,除外还要从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上深究原因。   正如姜大源所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构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不仅要发展既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发展只规范结果而不规范过程的非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其所获得的学位在层次和价值上都应该是等值的。所以,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或技术研发型人才,是同等次且等值的。这一等值,不仅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形式等值,而必须是社会地位上的实质等值。[2]
  (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存在明显不足
  从职业教育内部纵向衔接来看,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总体规模与普通高中生近1∶1,但中职学校学生90%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少部分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或“3+2”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习,中高职衔接不紧密。[3]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类同于专科层次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到了专科层次就成了终结教育,造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职业学院学生虽然有多种升学继续学习通道,但 “专插本”升学比例过低,而且本科学校均非主流,自学考试 “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更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
  从横向沟通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的“立交”互通没有形成,中职学校高度关注就业岗位的技能与训练,普通高中高度关注高考的应试教育,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在教育体系中形成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张皮”,立交互通没有基础。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职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高考制度、教学内容等相去甚远,中职毕业生基本无法与普通高中学生竞争普通高校。同时由于职业院校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地位不高,职业教育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普通教育类的高中或者大学生又极少愿意报读职业院校类的高一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导致沟通不是互通而是单向的。
  (四)资源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
  职业教育总体资源投入不足,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统筹力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是以国家出钱办教育为主,社会民间资金参与度不高,多元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导致设施不足、专业陈旧、设备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落实财政预算生均拨款标准,没有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相距甚远,中高职经费投入不能统一协调,作为教育类型“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资源条件十分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要解决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来支撑保障。依法依规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保障性和强制性制度和相应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模型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要建立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未来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视角入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类型下初级、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六个层次的且有机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
  参照普通教育体系,坚持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类型内部体系构建,发展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学位。[4]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决定职业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后发达地区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第一次分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办初等职业教育班,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初二后分流,初、中职连读,有效控制初中学生流失,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初、中、高、本、硕、博六个层次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明确各自的发展规模与比例。
  拓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渠道,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式职业教育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端就业教育的弊端,激发人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发展。努力办好现有高职院校,通过对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改革、改组、改制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要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鼓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鼓励条件具备的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进一步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通道。
  (二)参照ISCED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拓宽渠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互为依托的“立交桥”,形成整体的、系统的、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近几年经过发展探索实践,建立了不少互通的立交桥方式,但问题是通而不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按ISCED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为6 级,中职是第三级教育,高职是第五级教育。我们缺第四级教育,即高中后和大学前教育,其学习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立交桥光有横纵两个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弯道,第四级教育实际上就是这个弯道。庞大的教育体系应该也有这样一个弯道,才能保证立交桥的畅通无阻。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一个综合模块,这个综合模块既有基础文化课程,又有职业教育课程,缩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鸿沟,使二者有相互渗透的综合化方向发展,或者在大学前增加一个预科,实现有效过渡。[5]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沟通是衔接的重点。职业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文化教育。要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学生,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从事某一项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既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也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允许普通高中学生在接受两年高中教育后进入职业学校三年级学习,职业学校学生也可到普通高中补习,或通过考试转入普通高中学习。
  (三)改变“唯学历”教育的封闭型办学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
  办职业教育单纯用学校“唯学历”教育的形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接受职业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职业培训。扩大职业院校参与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规模,让全社会的人,尤其是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职业培训没有严格的时间学制规定,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一年,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尤其在落后地区或者广大农村,有很多人要学一门或一种实用技术,但又不愿意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全日制的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职业短期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实用,培训形式多样,时间、地点安排灵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能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办学。
  增强行业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培训的力度。扩大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的沟通力度,建立学分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创建专门机构认定的有资质的企业培训课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习者对学校、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课程的时空选择权。
  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家庭、社区教育的有机整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技能需要为出发点,在社区建立自助式职业教育资源库,建立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开放的资源学习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培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管理系统。
  (四)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渗透
  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课程设置、教育对象上灵活多样,适应终身学习与开放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紧密的联系,它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力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合点。工业化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客观趋势,其就业人员的岗位变换将不是简单的劳动工种的转换,全面及时的职业培训将伴随始终。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通过职业培训使劳动力的无序流动转向有序流动。为此,城市职业学校要为提高人们适应工作转换的能力和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服务,积极承担转岗、转业培训和下岗再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劳动力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资格证书培训。农村职业学校要和乡村成人学校紧密结合,共同承担技术培训任务,努力做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工作。
  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图书、实验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的共享,实现相互融通、优势互补、专业统筹,允许其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交叉,合作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引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喜军.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教育,2014(4).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王清华.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4]徐忠, 陆幸.构建立交桥体系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J].江苏教育,2013(2).
  [5]李德富.基于ISCED国际标准的中高职衔接构建模型分析[J].广东教育,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5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