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整体观与多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可通过扩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时空观念等有效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观;通过运用大历史观,采用多元视角,联系时事热点,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
  【关键词】高三历史 整体观 多视角 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5-0093-02
  随着“能力导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变浓厚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展示和表达等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学生往往只理解和掌握了一些具体知识,忽视了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历史时空观念淡薄,不擅以小见大,缺乏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整体观。
  一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历史整体观就是把中学历史教学当作一个有深刻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以整体意识和综合视野来审视、把握、阐释,突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递进性、连续性,进而依照课程内容逻辑体系和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以避免知识断裂和重复,有序地进行高三历史复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
  1.课堂之外:拓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籍,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海扬帆、《全球通史》、《历史研究》等,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范围,提升学科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主要的史学理论和观点,包括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民族史观、生态史观等。其间可结合书本知识,设计若干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理论知识,如请分别运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对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进行评价;从不同史观出发,会对义和团运动、工业革命形成哪些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思考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如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功绩、拿破仑的历史功绩,理解伟人与时代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统治的不同模式,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不充分)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结局有关(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等。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掌握宏观和微观等考察历史的不同途径,逐渐丰富自己的历史感,提高人文素养,为整体把握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打下理论基础。
  2.课堂之上:灵活运用教材,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整体思维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加工,优化重组,即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和形成整体思维。如必修三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演变,可打破教材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按照阶级、阶层的不同和思想出现的先后重组教材,形成更鲜明的一条线索,即: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三民主义)和激进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派(新三民主义)。如此处理,增强了历史的时序感,明晰了历史的脉络,激起了学生探究历史和讨论历史的欲望:为什么近代进步思想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为什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不约而同地向西方寻求真理?不同阶级救国强国的方案本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主张还有不同?在以上的质疑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避免了单一和孤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既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升华了情感。
  3.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构建时空观念,强化阶段特征
  借助灵活的作业设计,拓展延伸,构建整体观。比如:(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自编17~18世纪的中外历史对照表。(2)儒家思想既保守又创新,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等先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试结合史实说明,以上每一位儒学大师与前一位之间都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请就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4)如何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以及清朝皇帝的顺序?请编个口诀或歌谣。(5)列表比较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的不同统治模式(比较须包括模式名称、国情、制度特点、评价等方面)。(6)画个时间轴或知识树,把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标注出来。并尝试归纳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7)请画个曲线图,反映近现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趋势等。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增进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整体思维的能力。
  二 宽视野、多视角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个特点,即对前几年高考中已经考查过的重点知识、重点问题的再考查,命题者往往通过变换考查视角、深度挖掘、纵向剖析等方法来对已有高考试题继承与创新。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明明将课本看了好几遍,可是总记不住,恰恰是每天都面对的最熟悉的内容,觉得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与投入的时间不成正比。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还要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
  1.运用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历史复习。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简单机械的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烦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2.采用多元视角
  近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随着历史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可把这些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视野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和应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效训练。这既是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课堂的有益探索。
  3.联系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注重对考生结合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分析当前时政热点并综合运用的考查,是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特点。鉴于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教师应提倡“谈古论今”,不仅要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要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时事热点的引入赋予历史强烈的时代感,这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水平。因此,对于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应用必须给予重视。例如,新中国成立66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6周年以及澳门回归16周年等时事热点,都伴随着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让人们时刻记住国家的一些历史,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时事热点的存在使历史不会被遗忘,一直都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
  4.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教科书是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引导学生用拓宽视野、转换视角的办法对教材开发再利用,梳理主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便可提高复习效率。当然,运用宽视野、多视角来复习历史不宜挖掘过难过深,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贪大求全,每一个知识点都搞宽视野、多视角,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只有适度整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近年来的历史高考,立意上注重对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审视,内容上贴近社会,关注时政,依托新材料、新情境,即试题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基于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一味地局限于课本,已不能适应高考改革形势,盲目地扩大战场、面面俱到亦不足取。作为引导学生备考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还应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裕杰.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3)
  [2]李海涛.高中历史教学时事热点的融合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5(1)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6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