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同时新课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幼儿园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环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活动中,我园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从生活、游戏中延伸教学,从生活、教学中产生游戏,让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真正通过游戏形式展示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一、创设环境,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只有为儿童所经历、理解和接受的才是幼儿真正的课程。于是,来自幼儿自身发展过程的生活游戏就成为我园活动区的内容,如在“娃娃家”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宽敞的厨房里“摆弄”着锅碗瓢盆;在漂亮的露天阳台里快乐地休闲……在“春天小花园”活动中,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装扮着美丽的花园――绿绿的枝条、茂盛的梧桐树叶、美丽的盆栽。他们吟唱着儿歌“柳树姑娘”、歌曲“春天来了”……宽松、和谐、生动的环境充分激发了幼儿游戏的愿望。
  在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中,幼儿自然而然地模仿、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习得生活技能,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大力支持,并与孩子们共同探索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游戏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自主游戏,激发幼儿动手欲望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如益智区、表演区、建构区等。幼儿在活动区可以自主选择、探索、操作、尝试,以自己理解和意愿完成游戏任务,这种亲身体验和动手动脑的经历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传统的区域活动中多是教师把活动材料摆放好,然后孩子再进行操作。在“娃娃家”活动中我们打破以往的模式,只为孩子提供了必要的家具,如桌椅板凳,茶几,厨具等,孩子们先是把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再讨论如何摆放。细心的小朋友还会想到厨具应该怎么样放才能用着方便,单单是厨具摆放这个过程,孩子们已经从彼此身上受益匪浅。接下来是客厅,刚开始时,所有的桌子都放在靠墙位置,慢慢的他们发现了这一不便之处:客人来了坐不下,很拥挤。于是,孩子们又一次讨论起来,最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桌子调整到客厅中间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这里,他们模仿成人的举动,当小主人做饭给自己邀请的客人吃,给布娃娃讲故事等等;一时间“娃娃家”里人气“一度飙升”,来往客人是“络绎不绝”。
  三、激发兴趣,丰富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游戏受到幼儿的青睐,在于它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但它能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追究各种事物的奥秘――手电筒为什么会发亮?怎样开启大大小小的锁?孩子们带着自己种种问题在活动区摆弄、寻找答案、发现秘密,小小的脑袋充满着许许多多的问号。这里,让“幼儿主动探索”决不是不需要教师参与。由于幼儿缺乏经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地探究,因而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提出问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建立自己对物体、对环境、对世界的认知。学习关注环境、关注同伴、关注自己的游戏进程,从而不断开阔视野和获得经验。
  四、鼓励探索,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即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在游戏“叠高高”活动中,孩子们对每一块骨牌间的距离进行了设定,并且自认为肯定会成功,幼儿的这一设想,在全班面前进行当场的效果检验,证明骨牌间的距离小于骨牌的长度,转弯的角度缓缓时才能保证发生“多米诺”现象。又如养蚕过程中,孩子们都认为只要是叶子都可以让蚕吃,结果证明:蚕只能吃桑叶,其他的叶子是不能代替的。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积极地提供给幼儿所需的物品和有关的图书资料;鼓励幼儿自主地收集材料和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幼儿尝试、实验、讨论的机会,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观察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灵活地将幼儿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点点滴滴的灵感和兴趣纳入眼中,并且采取积极的、灵活多样的回应策略,支持幼儿的有益行为,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发展点,有效地推进幼儿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淑贞、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洪晓琴.幼儿园游戏课程探索[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8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