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学生之心 扬进取之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心情愉快,能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有着很强的班级凝聚力,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呢?
  关键词:班集体;凝聚力;责任
  一、用爱凝聚每一位学生
  爱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早晨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早餐,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学生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我带他去看病。学生的钱丢了,我就先掏钱给他充卡……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表现。
  我所带班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很渴望关爱。天气变化,我提醒他们及时更换衣服;生活学习中缺少什么,我给他们从校外捎来;发现哪个学生情绪低落,我及时找他谈心,帮他寻找解决烦恼的办法;学生生病打针时,我上完课就去照顾他们,为他们买饭倒水。这样相处一段时间,学生渐渐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家长,都愿意与我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与他们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师生之间有了真情、有了关爱,班级的凝聚力自然就加强了。
  爱学生应有平等之心。一个班级犹如一个家庭,班主任应像家长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对成绩差的更要格外偏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给予鼓励中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像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排位时,我把他们安排最前面,随时提醒他们,不时给他们鼓劲,虽然短时间内成绩仍不理想,可他们也在努力,没有给班级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
  二、用责任凝聚每一位学生
  一个有活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定有一支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精神,我组织全班学生投票选举,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在同学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有上进心的学生也担任一定的职务,对于班里的每一位孩子,我都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负责管理一项事务。在班级事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卫生打扫,在排值日时,我将每一位组员分别安排管理一项打扫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任务负责制”,不仅负责打扫,而且负责卫生保持与监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班级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也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深化了责任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有责任为班集体的进步作出努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用活动凝聚每一位学生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活动。因为班集体是在全班学生的共同活动中,为着一个共同目标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在共同的奋斗中才能表现出集体的精神。学生的责任感很强,激发整个集体的荣誉感,便能够凝聚这个集体,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是增强凝聚力的好机会。
  在活动中,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强烈的集体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动力,也形成了强劲的班级凝聚力。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这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相当重要的。
  四、用合作凝聚每一位学生
  班级工作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升。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共同进步,我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班共分15个学习小组,优中差搭配,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及奋斗目标,组与组竞争,组内成员竞争。学生的上课、作业、卫生、文明、纪律等方面纳入了每大周的评比中,量化排名,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及小组及时表扬,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班级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呈现了出来,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建设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相信一定会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班集体,一个积极进取的班集体,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汪颖.强化学生班级凝聚力是高校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途径[J].文教资料,2013(11).
  [2]程素娟.浅议班级凝聚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03).
  [3]陈庆周.对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三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4]王华丽.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四个过程[J].山东教育,2011(35).
  编辑 薛直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43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