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针灸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心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专业型研究生的培育对医疗行业具有重大意义,但现今我国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仍存在争议与缺陷。在此浅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及每个阶段中的重点,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医学事业所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专业型研究生;针灸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49-02
  医学研究生教育现在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影响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密切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自1998年,我国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由此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了科研型及专业型两类,也增大了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队伍和实力。但是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存争议,无统一培养方案。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日渐上升,更应当注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医疗事业服务。现就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谈以下几点体会,谨供同僚参考。
  对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当主要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能力锻炼及科研思维培养三个方面着手。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安排应当分为三个阶段:半年理论课+一年半临床各科轮转+专科知识学习及完成毕业论文,每个阶段都有其培养重点。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
  第一阶段(半年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的重点在于针对不同类别的医学研究生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特别是能够为以后临床实践夯实基础的课程。就针灸学专业型研究生来讲,除了一些公共课程(英语、科研方法学等)外应当熟练掌握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前沿以及针灸科常见病种的诊疗思路,在此基础上学习并了解相关医疗法规,培养医患关系沟通能力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阶段课程学习的要求上,应该注意根据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方向的不同予以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学生本科是针灸专业的,针灸学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扎实,这半年的理论学习应当以科研相关课程及最前沿的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进展的学习为侧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和能力,为以后临床应用打好基础。如学生本科阶段为中医学非针灸专业的,针灸学的理论课程相对较少,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则应加强针灸学基础理论及针灸学经典的学习,提高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应注意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本科阶段为非中医学专业的,如西医学、中药学等专业,这些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甚至没有基础,因此应该加强中医、针灸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中医思维的培养。例如西医学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西医学的思维,中西医的诊疗思维相差很大,这个过程就需要慢慢去引导和培养。
  二、临床能力的训练
  第二阶段(一年半临床各科轮转)的培养重点在于结合培养类型制定培养方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的培养方向为目标,因此,在全面掌握本科室优势病种的诊疗基础上,应该培养形成全面的临床诊疗思维,以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了解各科室的诊疗常规,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全科思维,全面提升临床诊疗能力。以针灸科专业型研究生为例,目前针灸科适用病种日益增多,并不只局限于心脑血管疾病、颈腰椎病等传统优势病种上。加之患者年龄、性别不一,病情复杂多变,常伴有其他种类疾病,因此对于其他内科科室(消化病科、血液科、肾内科等)、外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规诊疗思路应有一定的了解。在临床轮转期间,应当到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个科室轮转学习,如神经内科、风湿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骨科等。针灸治疗对于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顽固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运动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各类痛症,应当加强在骨科、风湿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这些多在神经内科、颅脑外科遇到,特别是脑血管意外为针灸科的优势病种之一。在临床上,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此心血内科、内分泌科等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疑难顽固性疾病如顽固性癫痫,免疫系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肿瘤放化疗反应、围手术期尿潴留,等等,这类疾病多在肿瘤科、风湿免疫科、呼吸科及外科等,以这些疾病为主治病种的相关科室应当是我们重点轮转的科室。另外,现代的诊疗技术离不开辅助科室的检查,因此影像科,如CT、MR等及心电图、肌电图、彩超等辅助科室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现代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还要注重全面发展,如具备处理急症病人的能力。针灸科患者多数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有发生急危症状的可能性,在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做出及时适当的处理,故急诊科及ICU也应当在临床轮转计划之内。另外,作为针灸科的专业型研究生,除了掌握针灸科优势病种的诊疗外,还应当熟悉掌握针灸相关的诊疗技术,如火针、毫火针、小针刀、蜂针、穴位埋线、穴位敷贴等,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使用率都很高,也应加强学习和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科研思维的培养
  第三阶段(一年专科知识学习及完成毕业论文)的培养重点在于临床实习中培养科研思维和基本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因此应当侧重临床实习。研究生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就在于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就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应掌握基本科研思路和方法,并可独立进行临床课题的研究。专业型研究生在此基础之上应将主要精力回归到临床中。最后一年的跟师学习过程是经验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沉下心,在临床实践中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疗常规,掌握本科室各项临床诊疗操作,提升操作技能。在跟师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导师的临床思辨方法和治疗经验,特别是针灸治疗方面的遣方取穴、手法操作。而现在常见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正是由于在本科阶段备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临床实践的短缩,进入研读阶段后,临床实践时间较传统模式又明显缩减,临床实践的长期匮乏势必导致培养出的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上的欠缺。
  就毕业论文而言,在学生前期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研究兴趣进行选题,收集病例临床观察,最后完成毕业论文。但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也并不是以完成毕业论文为主,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在于科研方法、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况且临床试验研究往往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合作及大量科研经费为支撑,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针对性,选题范围小而精准,比如对于“中风病的针灸治疗效果临床观察”,中风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而每一个分期又伴随着不同的临床症状,这个研究范围就过大,因此可以选择某个分期某个证型、某个临床症状的某种治疗效果的研究就会好做很多。如果导师或者科室其他教师有一些大的项目课题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选取其中一个切入点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亦可。这样通过一个小课题的认真完成,形成了科研思维,掌握了科研方法,学生毕业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亦可以成为科研能手。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张诸多,意见不一,如何确立符合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式仍有待探讨,上述观点是个人多年来作为硕博导师的一点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为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为我国的医疗行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临床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77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