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解决目前师范教育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探索改进和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师范院校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方式以及校外导师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和具体指导方式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提高师范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54-02
  一、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引发了对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其培养途径和手段的思考与深入研究。一般认为,教师职业能力通常是指教师职业所需的必要基本能力。对于教学能力的内涵及其分类,国内外学者对其行了深入研究,如Manning认为,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计划能力、知识传授能力、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国内学者陈安福等人将教学能力划分为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前者包括搜集教学资料、组织教材、言语表达,后者包括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诊断能力等。综合上述,我们可以认为:教师职业能力就是教师职业从业者能够顺利完成职业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合成体系,其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组织合作学习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教师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但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访问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很多师范毕业生进入一线教学工作后不能适应岗位或适应期延长。表现为实际教学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学校实际教学工作,这表明目前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总体效果不佳,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教师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略了师范性。在高校扩招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下,部分高师院校为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尝试进行综合化办学改革,大量开办非师范专业,同时对很多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进行了改变。其指导思想主要是倾向于市场需求,力求使师范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加强专业课程的同时,高师院校往往忽视并削弱了师范性课程,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由此导致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师范性课程被大量删减,基本上只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比重也有一定下降。
  2.教师教育实践存在一定不足。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通常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教育实训课程(如微格教学训练、模拟教学训练等)以及教育实习。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时间普遍偏短,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仅占10%左右。由于学生一直在学校学习,既没有对基础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较少组织其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教育实习一般以听课和传统课堂教学实习为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实习生较难从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对当前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以及充足的教学技能训,最终导致无法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内外教学资源未进行有效整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也是其师范性的体现。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未对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也未对中小学教学实际及师资需求和教师能力需求的变化给予及时关注,导致部分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实际,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其次,师范本科生在其学习阶段,除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外,基本上与中小学有没有实质上的联系。一般最多只是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到中小学听几节课,很少有更深入的联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处在职前阶段的师范生,对中小学的认识模糊,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为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师范院校都采取了增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课程、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等措施,但效果还是不显著,为进一步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上的这些典型问题,部分高师院校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开始探索本科双导师教学模式,即以校内导师为主进行教学理论学习,以校外导师为主进行教学实践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为使这种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持,深入研究师范院校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师范本科双导师制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应用性教育,应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并强化实践环节,师范生在接受教师教育过程中也应通过教育实践环节尽早与中小学学生接触,增强教师职业认知与情感,积累教学经验。教育部在2011年6号文《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实践环节改革和教师养成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涉及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说法主要包括“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等。这些提法实际上都指出了加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进行合作,利用中小学管理者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能力的可行思路。因此,师范院校基于本科双导师教学模式所采用的任何具体策略,立足点都应建立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深层次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作为校外导师全面深入参与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经验获取的过程上。具体策略如下。
  1.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认知。目前师范院校为主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高校教师更多侧重于理论指导与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在教育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感性知识方面的帮助,来自教学一线的校外导师则可以在教育专业课程讲授中,通过提供教学案例和优秀教案以及中小学课程教学法实际经验总结等方式,协助校内导师共同帮助师范生更快形成教育教学认知,例如,在学科教学法课程学习中,校外导师可通过自身实际经历以及耳闻目睹的其他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通过讲座、座谈、教学录像点评、直接交流等方式增强师范生对教育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由校外导师结合基础教育现实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帮助师范生获取更多对于中小学教学改革现状的准确认识。   2.改进和强化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增强校内教学技能训练效果。目前师范院校虽然都已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教学技能训练环节,但是由于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好的作用。采用本科双导师制的高师院校,就可以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教学技能训练环节的作用,在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圆满完成教学技能训练环节,改进训练效果。
  3.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帮助师范生形成并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师范院校应通过专业化学习和训练帮助师范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各种能力,逐渐形成教师职业意识。校外导师可充分利用其所在学校资源,帮助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进行中小学教学的体验和学习,积累经验。例如可要求实习学生每天观察学习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状态,认真听课并需要做好听课记录,与校内外指导教师分享听课心得。对中小学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充分接触将极大加快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速度。
  4.加强校内外导师协作,优化现行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本科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各培养环节中校外导师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目前教师教育的校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见习、听课、试讲和教学实习。采用本科双导师制的高师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借助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校外导师积极帮助师范生开展见习活动。校外导师在教育实训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完全融入学校生活,深入体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或实训的过程,通过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导尽快形成对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缩短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课堂驾驭能力,成长为具有基本教学能力和素养的准教师。
  采用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院校可以借助一线学校的优秀资源,丰富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强化和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有助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摆脱原有的诸多历史局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师范院校基于本科生双导师制进行职前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有利于促进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将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师院校的中小学职前教师岗位适应能力差的问题,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培养一支真正符合需求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付丽萍.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2]林源源,沈逸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3,(3).
  [3]贾璐.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估),2011,(1).
  [4]黄翠红,李彬,方达伟.当代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索,20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77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