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环节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加以足够重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特点、性质和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是“精于理论”、“擅长教育”和“通才达识”之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要求往往被忽视或淡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学院和学科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优化专业课程,注重通识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研究生; 教学环节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13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56-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84年设立以来已经为高校、地方乃至全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政治意识硬、理论素质高、教育能力高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作为一种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在建设过程仍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等。其中,一个无法回避却并未被加以重视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如果考虑到专业人才将来所要承担的任务,即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校应从各方面入手,着力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无疑,这是一项大工作、大工程,需环环结实,环环相扣,共同结成一个大的培养体系。在此,笔者试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建设做一探究,一隅之得,以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定位
  不同专业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规定了该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正如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于性质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大抵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可以说,人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的独特标识。而“从根本上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担负着什么样的学科使命,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1]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旨在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专业。可将该专业详细界定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存在的理论依据和保证。该专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传播为考察对象,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为宗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就是说,研究马克思主义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入人们的头脑之中的,以及它又是如何被人们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和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章可循,才可能提高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也就是说,该学科所培养的“人”并非专才意义上的只具有某种技能的“某种人”,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知识、理论素养、实践技能、思考能力、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人”。关键是他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遵照如上理解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定位当会清晰。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1993年2月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讲话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第一,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培养目标,而不能仅仅从高校需要出发;第二;要培养应用型的意识形态人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倾向不要太强,专业课不要太多,要强调基础,如马列理论基础、人文科学的一些基础学科等。不要把专业搞得过窄,要强调通才。”[2]首先,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和指导的,那么,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理应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姑且概括为“精于理论”。具体而言,他不能拒绝、疏远、背叛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必须通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真信马克思主义。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自信和理论研究能力。其次,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那么,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理应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并能积极参与其中,且概括为“擅长教育”。具体来说,他不仅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理论方法,而且擅于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擅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作则,擅于创新教育方法、模式、机制、途径等,教育效果良好。可以说,这些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能手,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且称之为“通才达识”。只有当他不仅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广博的理论知识以及活跃的理论思维,即个人才能和素质得到尽可能全面的提升和发展时,他才可能从容面对复杂现实,不会在复杂情况下不知所措。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精于理论”是基础,若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掌握,也就根本谈不上“擅长教育”和“通才达识”。“擅长教育”是根本,只有做好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他才称得上是专业人才。“通才达识”是条件,影响着前二者。因此,高校以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自觉把理论学习、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三项任务辩证统一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对人才的定位大体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上述“精于理论”、“擅长教育”和“通才达识”三方面的要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已有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事实上,不少高校和学科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或偏颇的,甚至是缺失的,因此,直接导致在“如何培养人才”方面的盲目。这种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础理论教育匮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精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理论教学理应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权重,比如增设相关课程等。但增设什么课程以及如何增设一定应考虑硕士生的专业构成、学历构成、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其他专业,比如法学、文学、经济、外语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当然也不乏理工类专业,而真正属于本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基础匮乏是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他们曾经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可能就是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尽管他们被冠以专业研究生的名号,但事实上他们急需基础理论的补给。如果基础理论知识不牢,何来信仰,何来研究,更遑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由是观之,这些学生更需要的是基础理论课。反观当前不少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课程从来都不少,但这些课程的设置似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专业基础课的数量远远低于专业方向课。事实上,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注定会是空中楼阁。而且限于课程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讲授专业方向知识,无法自觉承担起“扫盲”的重任。严重的结果便是,不少学生因无法跟上课程,最终选择了放弃。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强化。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擅长教育”的“应用型意识形态人才”,那么专业教学理应强化实践环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环节之一。若无实践,所学知识也就无法得到巩固、强化和发展;若无实践,教育之能力便始终无法得到实现、拓展和提高;若无实践,学生大概是无法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的。只有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培养的硕士才可能既是意识形态的接受者,也是意识形态的应用者。反观当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经费等客观条件限制或意识不自觉等主观条件限制,理论教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实践教学被边缘化,甚至被抹除。研究生教学基本还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有所设置的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也未能统一起来。因为,这些实践教学并未经过认真的设计、规划和操作,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热闹有余,效果不足。如组织学生参加红色基地,参观完毕也就任务结束,至于如何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实践能力,似乎并未被涉及。事实上,诸如此类的“一时兴起”的实践,即使存在其作用也只是聊胜于无。或许,该专业学生中从来不乏有工作经验者,但并不意味着他具有专业方面的实践素养和能力。
  第三,通识教育短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既然是“通才达识”之人,那么专业教学理应加强通识教育,也即人文社科类教育。在通识教育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情势下,高校也积极开展和推行通识教育,比如开设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等。无疑,这些举措客观上对于培养通识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有利的。但不少院校和学科由于师资数量短缺、学生数量少、重视不够、定位不清等种种原因只开设零星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性。比如,开设政治学导论,开拓学生视野固然不错,然政治学所讲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结合起来仍是一个问题。某些院校和学科甚至没有或无法开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程便是全部。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无法真正把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或者说,不少教育者对此根本就未有自觉。试想,院校和学科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平台,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打开学生的学科视野,如何可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思考能力培养不足。一个“精于理论”、“擅长教育”和“通才达识”之人,必是一个能独立思考之人。换言之,对于一个意欲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来说,思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很难想象,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可能深得马克思主义之精髓,怎么可能通晓各时代的理论成果,怎么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实际上,不少高校和学科依然遵循着传统教育范式,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研究生教育就在于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知识。这种范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此过程中,虽单向灌输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剥夺,主动性被取消,沦为僵死的客体或等同于“物”,随之而来的是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或丧失。因此,不少硕士研究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随波逐流,没有能力看清它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评判,甚至有可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立场,误入歧路。结果不可谓是不严重。
  以上只是根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而对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揭示和分析。所列问题未必全面,但足以显示出不少高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人才定位缺乏科学性,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三、构建结实教学环节,培养优质专业人才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主渠道的教学过程应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做出调整或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如前所述,不少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无自觉,尽管他可被称为一个专业教学工作者。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前提,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如果人才无法定位,教学也便失去靶心。因此,学校、学院、学科以及每位专业教学工作者都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性质、特点和对象来积极思考和研究“培养什么样的硕士研究生”这个重大问题,力争获得一种基本识见:“育人”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精于理论”、“擅长教育”和“通才达识”是具体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将此理念加以渗透和深化,以实现认识的自觉,进而实现行动的自觉。当然,人才定位不可脱离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构成、思想构成、思想特点等等,否则定位便会大而空,而无实际内容。比如,不少高校相当一部分硕士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若忽略此种实际,一味讲“精于理论”并盲目拔高教学要求,结果是学生不但不精而且可能还保持着原初状态。因此,人才定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第二,优化专业课程,注重通识课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质上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也就是说,致力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要达致“通材达识”以及“精于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或学科应有意识地增设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原典课程,精简和优化专业课程。针对部分学生专业基础底子薄的实情,可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等相关理论基础课程;针对部分学生知识视野狭隘的实情,可适当增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通识课,并根据与专业的相关程度设置必选通识课和自选通识课;针对学生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的事实,可酌情增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原著选读等与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选读课程;针对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之类的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当然,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原典课程与通识课程应形成互补和互为支撑,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所需的背景知识评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应由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原典课程承担。在自选、必选和必修的弹性要求下,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灵活互动中,此种课程体系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可为学生自由、全面、系统地学习提供良好的课程平台。
  第三,提倡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非打牢基础而是侧重于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研究能力的提升自然需要独立思考能力的支撑,若无思考,任凭知识广博,也只是一堆散沙,更别提独立观点和创新见解的提出。按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见,真理只有在辩论中产生。这种观点极有见地。试想,若没有主体之间自由平等的互动,若没有思想之间的碰撞,真理委实会被遮蔽。因此,教师应改革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用互动式教学。首先,教师讲授应遵循“引介”原则。换言之,教师应强调重在介绍和描述各样观点,表明观点各异之理,阐明观点一致之由,呈现各观点之魅力,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参与对观点的思考。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常规性地开展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介”基本知识之外,同时要以问题为单位向学生布置作业,然后开展深入的交流,甚至辩论。在思想与思想的击撞中,知识通过交流、移情、体验等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思想的激情被点燃。再次,讨论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讨论固然可铸造自由独立之品,但放任自流的讨论却有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危险。因此,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引导,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引导学生。
  第四,优化教学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强化专业教学和专业训练,这是根本。原典教学对于增强学生专业学术训练来说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师应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需阅读的原著清单,通过课下布置作业,课堂考核的方式强制学生阅读,或通过课上讲解引领学生阅读。至于原著太多而时间有限的的困难,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原著的影响力从优选择。“加强专业训练,尤以方法论方面的训练为重点。这里所指的方法论,是指包含着思想方法引领、思维方式训练、学科研究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如问卷设计、田野工作要求;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开展数据挖掘等丰富的内容。[3]” 其次,教师应自觉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除了根据专业所要求进行基本的通识教育之外,教师在从事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自觉强化通识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把专业知识所需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需延伸阅读的书目做简要介绍。如此做法,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告知学生哪些学科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进而引导学生进步去学习。比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候,必会涉及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哲学,此时,教师除介绍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相关知识背景外,还应给学生推荐哲学入门性的读物。反之,在从事通识教育的同时应渗入专业教育。比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问题在此学科中表现为切入点。再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这一话题是老生常谈,实施起来也较费力。学校、学院和学科应自觉重视,设立红色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基地、事业单位实习基地,以保证社会实践有着落。同时,为保证社会实践真正起效,必须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包括何时参加、参加时长、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当然,社会实践教育应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和发展理论。只有这样,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才可承担未来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之,无论是人才观的树立、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是教学内容的调整,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的意识形态人才”为归宿。只有这样,所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才可能是“精于理论”、“擅长教育”、“通才达识”同时不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白显良.人才培养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8(1):42.
  [2]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
  [3]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20.
  [责任编辑:张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544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