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数字媒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凭借电脑技术的支持,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融合了艺术设计中的多个专业门类,将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和艺术设计的能力,最终成为可以满足文化产业需求的专业型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媒体 微电影 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
  信息化时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提升与推广,影视、动画、游戏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家大力推进的“十二五”文化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数字媒体专业则成为了当下的热门专业。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电脑软件或专业硬件设备进行多媒体创作,成为专业型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学生、教师、课程,三者间的磨合仍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改进与完善。
  一、数字媒体专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由于在选填志愿时对所选择的专业没有足够的认知,盲目选择或是被动接受现在的专业,并不清楚该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日后的就业方向。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及事业规划比较模糊,甚至缺失,因而找不到学习目标,进而导致对专业及课程不感兴趣。
  其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包括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两方面。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薄弱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学生纷纷报考艺术类专业,但实则缺乏良好的艺术修养,甚至没有太多的美术功底。
  最后,缺乏团队意识。由于“90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追求自我价值,缺乏集体概念,在完成团队项目时不懂得责任与担当,甚至不太愿意与人交流,鲜有分工合作的意识。而在当今的社会工作中,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综合性项目较多,对合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法在数字媒体专业的应用
  面对这种局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制作综合型的课题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笔者结合主客观情况,围绕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微电影作品《我们》对专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
  第一,培养创作意识。微电影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多媒体作品形式,只需简单的几人团队便可以拍摄并制作完成一部短篇电影作品,其特点是时长短,形式感强,方便网络传播。这种形式的作品与数字摄影与摄像课程的课题定位完全贴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包括静态图片的摄影与动态视频的摄像两个部分,旨在通过教授学生相机及摄像机的使用方法和拍摄技巧,以及镜头的布局与画面审美,最终制作出既具有真实性又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影像作品。
  长久以来,学生对于模式化的课题形式感到厌倦,因而在完成课题作业的时候缺乏创作意识,不愿思考,更不愿讨论,完成起来大多比较麻木或机械。面对这种情况,转换课题形式便迫在眉睫。当学生首次接触到微电影这种新型课题形式时,均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程度普遍较高,对自己的首部微电影作品也充满了各种期待与想象。
  由于微电影在形式上的特殊性,内容多短小精悍。微电影故事的设定则应当尽量简单且矛盾突出,并能够反映出社会热点问题。新颖的课题形式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因而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上,学生的创作思路完全打开,兴趣点较多,但大多围绕着校园主题展开,且关注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健康问题。经过几轮讨论,最终完成了剧本设定,并定名为《我们》。通过剧本的编写,学生体验到团队创作的意义,并在设定主要角色及剧情结构、台词的编写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12分钟的影片《我们》描写了三位性格颇具代表性的“90后”大学生通过一次服装设计比赛如何各自摆脱自我个性,从孤立的“我”到团结一致的“我们”,最终融入集体生活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青春、友谊与奋斗的校园励志电影。
  第二,训练团队合作。如果说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是学生对团队合作的初体验,那么微电影的拍摄制作阶段则教会学生如何真正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作为一个极具综合性的实践课题,微电影创作需要经过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两个阶段。前期拍摄包括摄像、灯光、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等;后期制作包括影片的剪辑、配音、音乐音效的配置、节奏的调整、字幕等。由于工作量较大,这两个阶段均需要团队合作才可以完成。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学生逐步建立起团队合作意识,且效果良好。
  具体来说,微电影拍摄的场景,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合作,团结互助的学习风气。学生对陌生环境中的探知欲,促进了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学生不断交流,彼此启发,开拓思路,同时还经常分享彼此的经验与体悟。
  由于这是学生的初次体验,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在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不能随时随地的检验或指导,因而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必须依靠学生团队解决。例如在拍摄咖啡馆戏的时候,出现的光线问题。而咖啡馆里的光线普遍较暗,补光不足的情况下,视频拍摄中会出现大量噪点,影响画面效果。对此,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通过集体讨论以及在专业网站上做技术比对,确定了需要采购的灯光设备。面对从未操作过的设备,学生通过咨询对布光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了布光的方案。在具体拍摄的过程中,由三个学生负责灯光的操控,几次拍摄下来,学生逐渐了解并熟悉了灯光的使用,彼此间的配合也从陌生到默契,保证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团队的分工合作既是完成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对学生人格品质培养的必要训练。
  第三,提高职业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快速掌握专业技能,与社会对接则是职业培养的关键,也是职业培养的目标。
  提高职业技能的手段则是不断的实践,学生只有真正参与项目,动手操作,才能累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但纵观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硬件情况,设备非常短缺,可以开展的实践项目较为有限,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因而学生对于课程中的实践机会非常珍惜。在首次“触微”后,所表现出来的兴奋感非常明显。由于学生在兴趣带领下,自发地开始了专业技能的探索。   在微电影拍摄之前,学生对于数字摄影与摄像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上,对理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但从拍摄开始,学生的专业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进步明显。有的学生甚至能够熟练掌握整个拍摄制作流程,并把每个环节中的重点要素准确的提炼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中95%的镜头都是固定摄影,这是一种最基础的拍摄方式,但要想把这种镜头拍好却并不容易。最初,学生只是机械的架好机位,对准镜头,调好焦距,以最简单、原始的方式拍摄。随着拍摄技术的熟练,学生开始考虑镜头的艺术性,例如构图的美感。学生在每一个镜头拍摄前都会对镜头内的场景或者道具做出一定的设计,布置出前后景,甚至对色调也提出了要求。同时,对于演员的表演也能抓住微妙的变化,捕捉其瞬间的最优状态。随着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拍摄质量也随之上升,不再抱怨硬件设备的局限性,利用逐渐具备的专业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会自己制作一些简单设备用于拍摄。除了负责硬件及负责拍摄的学生之外,负责表演的学生也逐渐融入角色,到后来可以解放天性,运用不同表情表现不同情绪,全情投入表演,体现出专业演员的素质。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学生在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中各自的职业性逐渐体现出来,专业能力的方向也逐渐明朗。
  在《我们》拍摄完成后,学生们还自发地组织了一次专业总结,各自分析了自己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既分享了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体悟,也发现了其他同学突出的专业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的课程实践不再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局限在老旧的书本知识经验中,而是在实践各方面进行了拓展。通过实践教学,模拟社会工作,使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模式与工作环境,找到自己学习及研究的方向,最终有信心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浩生,侯彦华.数字媒体专业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饶简元.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艺术评论,2010(4).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王靓.论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表现的变革[J],大家,2011(14).
  [5]彭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材建设[J].艺术评论,2010(4).
  作者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598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