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合作学习是当代教学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提倡的合作、互动、探究的教育理念使当下课堂得到最大限度地丰富充实。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合作学习 合作评价
  新课标以“以学生为本”为教育理念,鼓励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初中美术课程的新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的实践机会。其中,合作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折点。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能通过有效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在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进行合作小组分配时,既要考虑美术学习的能力,又要考虑绘画工具的拥有情况,还要考虑男女性别的搭配和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总之,尽可能多方位考虑,尽力促使合作学习小组人员搭配合理化,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展开。
  二、培养合作习惯
  美术学科中如何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诸如讨论、交流、绘画工具的互助使用等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个问题,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画家作品时做如下处理:为了让学生对作品表达的内涵充分理解,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我在一节赏析课教学中,围绕色彩、构图、背景等美术元素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引领学生探究《父亲》这幅作品的艺术表现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思考。经过一番课堂探究,师生达成共识:该作品是以写实手法进行刻画的,既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又没有气势宏大的场面。艺术家把人物表现得朴实细腻,背景运用原色呈现出金黄色的梯田,与人物色彩形成了冷暖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空间感,体现出了《父亲》作品的质朴与庄重。可将小组活动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求画的内涵及背景,既有效养成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习惯,又较好地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过程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包括教师授课时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好用的时间及如何开展等因素。这样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灵活地调整,为有效性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要有老师的指导,要让学生知道合作的规则,那就是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按照一定的秩序活动,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会美术基础技能,总结美术经验。
  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四、重视合作评价
  美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对小组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明确等,树立“小组荣我荣”的意识,培养小组成员的团体意识。其次,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小组内的分工及完成情况;是否与组员交流及交流是否顺利;与之前相比,是否有进步等。在评价过程中,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合作者更有效地合作。评价时要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构建。例如:在评价学生小组合作作品时,可以根据小组的差异,采取优、良的等第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当然这不足以体现作品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而评语正是等第形式下的有效补充。
  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在评价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评价要客观,看学生的进步,看原有水平的提高,评价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但仍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探索纠正,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永习.对合作学习模式下美术课堂结构设计的思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12):129.
  [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4]叶学良.教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16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