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试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们习惯于以教学内容除以课时数的方式计划我们的教学,跳开这种思维审视发现,在无形之中我们把完整的文本搞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文本对学生的教学机会。同时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往往也是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形成体系,构建框架。――课堂是低效的。而“单元整体问题导学”策略则要求教师结构性备课、学生结构化预习,课堂上实施单元整体问题导学,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课型,保持了学习内容的相对完整性、独立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使师生的思维与认知能从容的面对不同的教学任务,从而高效达成课堂学习的三维目标,促进课堂走向高效。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维度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只有不断的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引入课堂教学,才能将各种因素重新组合、研究、探究和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本人在课堂中对“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人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很好地提高“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的有效性.
  一、氛围与情境。营造氛围是为了给师生课堂活动预热,拉近师生关系,增进情感,使课堂轻松愉悦,便于信息传输。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当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内驱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所需要的状态。也就是说,这是课堂伊始的两个不同的导学动作,做得好,会发生积极的课堂效应。
   二、目标与任务。不论教学单元内容多少、难度大小,其学习目标是一定的,但在不同课型的课堂上,教学任务却各不相同。比如在“问题发现课”这一课型的实施中,目标是这个单元的目标,而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个人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生成小组问题。而在接下来的“问题生成课”上,学习目标相同,而任务却是要生成班级问题。课堂上若师生的任务感都很强,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目标与任务的关系是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目标之下有任务,任务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三、自主与个辅。自主与个辅是同一个课堂时空内发生的两个教学动作。作为教师就是要放心、放手、放开,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对话,实现建构式学习。个辅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教师要做一名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做一名引领者,把学生从正在发生的低效与无效学习中引领到有效的状态中来;做一名督促者,对不良的学习动作进行矫正、规范;做一名激励者,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对话与交流。在“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实施的所有课型中,都涉及到交流这个动作。首先,交流的基础是自主,实施交流学习的前提是组织好有效的自主学习,这样才会保证交流学习的有效;其次,交流有层级,一般是先有与同桌交流,然后是小组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再其次,交流讲究时机、方式与技巧,比如小组范围的交流是在教师的要求与组织下组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有任务、有分工、有责任、有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交流的意义与价值,改善交往的情感与态度,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要做一名合格的组织者、合作者、督促者、指导者、管理者、评价者、激励者。
   五、展讲与展示。展讲是“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的所有课型实施中必然发生的教学动作。第一,展讲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以学生展讲为主,教师展讲为辅。学生展讲应以本学科的学科长为主,其他学科的学科长为辅。教师的展讲则要依据需要,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与困难时,再进行精彩展讲。这需要教师备课要充分,有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与对课堂的精心预设。第二,展讲有层级,展讲既会发生在小组,也会发生在全班。第三,展讲内容有要求,既应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应有方法思路和相关的拓展。
   六、训练与指导。训练与指导同样是一个教学时空内发生的两个教学动作,是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必选动作。首先,我们强调训练题要有强度,教师在进行训练设计时,要体现几个特性。一是目标性,训练题目要紧扣单元目标;二是综合性,能将单元知识点,综合在训练题目中,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有强度的训练;三是情境性,要把相关的知识要点放入学生熟悉的背景中,使其能将所学知识从教材的情境中,引申拓展到生活情境中;四是思想性与开放性。训练过程要有强度,应达到以下要求:训练就是考试,要限制时间;要独立完成;要规整,讲究训练速度与质量;要在课堂上进行完整的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跟进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学科长,目的是要由学科长对小组成员的训练进行评判,这是达到课堂训练的强度、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举措。
   七、归纳与延伸。归纳与延伸往往是“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各种课型实施中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新课程教学的视野中,“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在实现归纳的同时,必须把课后拓展延伸作为课堂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后的拓展延伸内容若设计精当,必将为课堂增效。
   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也应是教学要遵循的规律,重视这七关键点,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学生认知的尊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17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