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挖掘人力资源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资源丰富的教学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当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大力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拓宽教学渠道,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中蕴涵的人力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其开发与利用,致使人力资源流失,影响教学的开展。本文将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如何提高识别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方法,挖掘与开发人力资源的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课程资源 人力资源 学生资源 教师资源 家长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24-02
  当前,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的工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在大量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面前,显得无所适从,特别对其中的人力资源缺乏认识,对教师、学生及家长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不准,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策略,在教学中没有有针对性地开发,导致教学资源不足,影响教学的效率。如何根据人力资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对人力资源深入挖掘,并且利用到教学实践中,值得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挖掘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开发语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途径是研究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不能使其作为课堂的资源,课堂是资源匮乏的课堂,教学是效率低下的教学。
  1.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高中生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已不同程度地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时候。教师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老师要学会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成长的环境,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在课堂上尽量找到教学和学生的共通点,结合文本内容,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讨论、交流,甚至在课堂授课,台下同学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设法回答问题,在这样生生互动中,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的情感是创造力的源泉,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首先,教师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使学生信之近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信任而喜欢语文,学生就变为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蕴藏的情感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既呈现美的东西,又蕴含人文情怀,对学生的感染尤其深刻。教师就应将精力集中在“情感”上,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比如,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赏析文本情感美的氛围,用设置悬念,深情朗读,音乐导入,多媒体显示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情感,去体会文中的美感。如在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语速时快时慢,情感时而深情,时而悲伤,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对大堰河保姆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高中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条件之一。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目标明确了,意志行动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应按照不同的课型、内容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注意有明确的指向,自觉调控学习活动。其次,教师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培养意志的坚持品质。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爬坡的过程,要使学生既感到有压力,又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有意设置坡度,由浅入深,使他们收获成功的信心。
  4.开发与利用学生个体差异。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活个性差异,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各有不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老师利用什么教学资源,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符合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比如在上《哈姆莱特》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然后说说你对人物哈姆莱特的评价,有的学生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善良、坚强、无拘无束的人;有的说哈姆莱特是一个退缩死板消极心胸狭窄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差异,洞悉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学生的差异性成为宝贵的动态教学资源,从而拓展了课堂资源。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资源开发的主体,其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发展,共创开阔的语文资源空间。
  首先,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每一个事物的态度和独到的人生感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尚的品德情操和修养,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责任心,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探索与钻研,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学艺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素质,那就是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浓郁的爱心。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师,上到《荷塘月色》,能把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上到《包身工》一课,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深恶痛绝;上到《孔雀东南飞》,悲的地方讲得学生涕泪横流……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喜怒哀愁,传递了正能量,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课文的理解或多或少打上教师的烙印。   其次,老师的人格魅力形成无形的精神资源,如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等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资源。具体说,语文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如语言文学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要具有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爱好特长,如弹得一手好琴,写得一笔好字……所有这些知识和特长,就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成为征服学生的有力武器。如文言文《离骚》,词中用典较多,艰涩难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仅凭着一本教参或其他辅助读物,想要上好这节课,难度太大。相反,假如教师文言文功底深厚,精通历史,做到旁引博证,一切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教学效果则截然不同。
  还有,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资源。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团队优势,适当分工,实现资源共享。高中语文教学不是独立学科的讲解,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交融,它还牵涉到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知识等,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尝试和其他相关各门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进行集体探讨备课。在合作教学中创建教师团队,形成教学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教师不再是课程的附庸,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更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利用家长和社会名人的影响,补充课堂教学资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高中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有的同学对当地的有名诗人、作家、民间艺人的艺术作品和成长过程有浓厚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挖掘当地文化名人的示范榜样作用,充分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和家长和名人携手,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
  首先,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引导家长,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我的十八岁》《母亲节的礼物》等活动实践课,这些活动只有在父母和子女的互动中,才会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也只有在家长参与的语言活动中,才能实现语文资源的整合。
  其次,深入本地社区,挖掘开发本地区人文资源。贵港市地处浔郁平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既有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又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开展语文学习的人力资源。教师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采访名人,参观名人故居,如参观贵港文化名人罗尔纲的故居,感受学者的成长环境,用心灵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另外,学校还可以请名人到学校演讲,谈自身的成长过程,谈学习知识重要性,谈做人的道理,谈创作的体会……在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了,学习的感悟力更加强了。
  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拓宽语文教学天地,充分体现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挖掘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是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既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又是一座资源宝库;而家长和社会名人则是人力资源中的有力补充。教师要采取正确的策略,运用多方举措,使三者互相补充,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实现语文学习资源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上海师范大学,2005,(04).
  [2]吴刚平.课程改革动态平衡课程资源[J].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4,(07).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2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