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儿童享受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乐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著于心”的“乐学”,要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然学习、自己学习、自觉学习、自悟学习。这样就能使“乐学”成为高能量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高境界的学习,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儿童 乐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15
  “乐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同时将学习的境界分成了若干等级,依次为“困而不学”“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知而好之”“好而乐之”。其中“好而乐之”是学习的最佳效果,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梁启超提出“趣味教育”。蔡元培曾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水瓶注入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在他们看来,教授学问、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使学生学有兴趣、学得快乐更为高明。
  改革开放以来,“乐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新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中小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乐学”的探究、实践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高的目标和更重的任务。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感受,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行为,享受成长的幸福,获得生命的舒展。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带一只公鸡到武汉大学演讲。演讲前,他先抓一把谷子撒在讲台上,再拿出公鸡,并把它的头按在谷子上,让它吃。公鸡拼命地叫喊、挣扎,一粒谷子都不肯吃。陶先生把公鸡的嘴掰开,把谷子强行塞入公鸡的嘴里。公鸡闹腾得更厉害了,把嘴里的谷子都甩了出来。后来,先生把谷子撒在地上,放下公鸡。先生又退后几步,公鸡慢慢地开始啄食了。这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如同公鸡啄食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了也是食而不化,过不多久,他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宽松地学习,定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合自然之道,那效果一定好得多。”然而,长期以来,过高的要求、过死的教法、过难的内容、过分的训斥、过多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应付、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如此教育,消磨了儿童自主学习的天性,压抑了儿童自由学习的本性,泯灭了儿童自主学习的个性,削弱了儿童自主学习的灵性,阻滞了儿童自然生命的快乐成长。
  “乐学”的“乐”,不是“外乐”,即表面喜悦、感官之乐,而是“著于心”的“内乐”或“本心之乐”。清代的王夫之强调要“本心之乐为”。他说:“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在他看来,“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只有发自内心的以学为乐,才能专心求学,欣然有得。“乐学”的“学”,不是“受学”,而是基于“知之”“好之”之上的“已有之物”,“自得之学”。明代的湛若水说:“学不至于乐则不安,终非己有,故作乐以安之,如田之入为己有也。此自得之学也。”在他看来,达到乐学的状态就是“自得之学”,所学才能够真正同化、内化为自己所有。其实,儿童本是具有无限灵性、可塑性和潜力的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是自由的学习者、积极的探索者、快乐的游戏者、成长的梦想者,具有与生俱来的、健康向上的、生动活泼的自然生长态势。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是自然的结果。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供和创造适合儿童自然、持续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在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保护儿童的学习热情,唤醒儿童的学习自觉,发挥儿童的学习潜能,丰富儿童的学习实践,以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自由学习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即解放。”陶行知先生大力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无干涉、无压制、无拘束的状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育要全力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做到全面解放、全心放权、全程激发,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包括自由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用学习方法、选择学习伙伴、评述学习体会、评价学习成效,尤其是要给学生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充分彰显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学习环境宽松,就是要注重引导而不左右,注重引领而不支配,注重感染而不教训,注重解放而不控制。只有环境宽松,才有精神的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独立的思考,独立思考才有个性的见解,有个性见解才有创造的产生。只有环境宽松,才能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情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二、自然学习
  杜威曾说:“教育的第一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就没有教育可施。”儿童是一个天生具有无限潜能的学习者,正如一颗渺小的树种里包含着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部基因。儿童的学习天赋主要表现为:好问、好奇、好动和好强。教育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积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问题引发探究,以探究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力。要积极践行发现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体验学习等参与性的学习理念,让学生亲力亲为,兴致勃勃,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机制。要积极强化“双基”训练,在多样反复、关联有序、科学有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学生享受学习,和谐发展。
  三、自己学习
  王守仁说:“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馀,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育要始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已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一段距离。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更要把准学段目标,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以学定教,循序渐进。教学要起于学生的“双基”,又走在学生“双基”发展的前面,扩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最近发展区提高一个层次,即要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使他们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因材施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得以长久保持和不断增长,逐渐走向学习的自觉。一切教育归根结底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结底是自主学习。
  四、自觉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出:教学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爱因斯坦认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学习的基础在于学习方法和能力,关键在于学习态度和习惯。实践出真知。学生学习方法的熟练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实践。教育要强化学习实践,让学生在练习、演说、讨论、思辨、竞赛和应用等大量多样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并使学习技能变得熟练,达到自动化水平。教学要强化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从学科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走向学科功能性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以实现叶老所说的“不需要教”而自觉的学习的目的。自觉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至高的学习境界,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自悟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 “自悟”正是帮助学生创新精神自然成长的重要方式。唤醒悟性、点燃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转变学习的方式,由重传承变为重创新,重灌输变为重探究,重文本变为重实践,重识得变为重悟得。教育要给学生以“悟得”。“识”是一种接受,“习”是一种训练,“悟”是一种生成。“悟得”是通过思考与感觉,内化所学内容,是对本质意义的理解,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教育要给学生予自由,有自由才有学习选择;要给学生予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的自觉性;要给学生予自主,有自主才有学习进步;要给学生予探究,有探究才有学习的生成。教育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想象力是创新的发动机、催化剂,是生命成长的内生力。在好奇心、想象力的驱使下,儿童会有极强的探究欲望,表现出观察、提问、操作、选择和思索的积极性。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我国既有“乐学”的优良传统,也有“十年寒窗苦读”的 “苦学”的主张。这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实践证明,“乐学”是具有高能量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高境界的学习。“学至于乐则不已,故进也。”正如弗里伊德所言:“这是生命愿意成长的原因。”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37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