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客观测试对英语专业教学反拨效应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 要:本文依托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理论,针对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测试现状,分析主、客观测试产生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反拨效应及其原因,提出通过调整主、客观测试的策略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思路,并在实践层面就抑制客观测试负面反拨效应和加强主观测试等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测试; 反拨效应; 主观试题; 客观试题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140-3
  
  Analysis of Washback Effec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ests
  on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Ding Li-ming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 China )
  On the basis of supporting theories of washback of language testing, the article is focused on testing for English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washback effects as a result of overusing objective tests and adva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idea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validity in the context of TEM.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also offered to encourage more practice of subjective tests and meanwhile to make a more scientific use of objective tests in terms of quantity, content and form.
  Key words:English testing; washback effect; subjective test; objective test
  
  1 引言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历来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外语界不少专家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感到担忧。比如,专业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有: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表达能力尤其是写作水平偏低(杨自俭2004;戴炜栋2007);2)缺乏思想和思辨能力(黄源深1999),“语言流利,头脑空洞”(桂诗春2005);3)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差(杨自俭2004)等。可以肯定,这类现象在地方性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在英语专业测试中,长期以来,主、客观试题的严重失衡和把握不当是产生专业教学负面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测试手段发展的滞后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当第三代外语教学体系在我国施行近二十年后,而第二代测试体系依然占据着英语测试的主流地位(李筱菊1997)。究其原因,这与客观测试的泛滥以及主观测试的力度不足有着深层的关联。本文拟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视角出发,深度反思主、客观测试与教学的这种关联性,旨在拓展英语专业测试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途径。
  
  2 反思与分析
  
  2.1 客观试题的泛滥及原因
  综观国内外一些大型的英语测试,比如 TOEFL, GRE, CET4/6, NMET等,不难发现,其中70%-80%的测试题均为客观测试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便是多项选择题。由于这类测试参与人数众多和风险很高,长期以来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不容忽视的反拨作用。笔者从事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二十多年,目睹客观选择题从繁荣走向泛滥,切身感受,到在现行专业成绩测试中主、客观试题的严重失衡给教学带来的极度负面反拨效应。笔者认为,客观试题之所以泛滥并且长盛不衰,是因为与主、客观试题的自身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由于客观试题信度高且可操作性强,在推动测试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多层面应试教育的需求;(2)由于其“客观公正”,有标准可比较,便于教学管理和评估;(3)由于教学参考资源丰富,相对省时省力,便于教师借鉴和利用;(4)由于迎合急功近利的求知心理,利于“过关”过级,便于学生自学自查;(5)由于主观试题要求高、信度低以及操作的局限性等因素,因此客观上为客观试题大开方便之门。可见,客观试题的泛滥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以及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根源。
  2.2 主观测试受限制的原因
  主观试题的优点在于适合语言能力的测试。在英语专业测试中,它理应占据主导地位。但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充当配角。其原因主要是:1)由于操作难度较高,耗时费力,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只能避重就轻;2)由于评分缺乏标准,成绩难以量化分析,缺乏透明度,不便于监督和评比,不受管理层欢迎;3)由于自由度较大,不便于应试准备,学生不太适应,甚至会产生某种抵触。总之,主观试题长期受冷落,这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和学生方面的原因。
  2.3 主、客观测试失衡的负面反拨效应
  主、客观测试失衡的突出表征就是客观试题的比重过大。笔者认为,它对于教学产生的负面反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与测试的误导。对于教师来说,过多地使用客观试题,导致两种现象的出现,下面分别叙述。(1)考试与教学分离。这种现象即是“手段科学落后于内容科学”(李筱菊1997)。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交际能力逐渐占据了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然而时至今日,心理测量法依然占据着测试领域的主导地位,主宰当前的命题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虽然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应用,但在测试方面依然走着老路,因而拖了教学改革的后腿。(2)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情况往往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即将考试当成了“指挥棒”或“风向标”。由于这类选择题主要适应于语言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测试,而难以测量语言的交际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偏移。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2000: 4):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在高年级阶段则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显然,现行的测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而也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2)强化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从测试的角度来看,这些以多项选择为典型的客观试题突出了信度和客观性,加上测量统计方法的加盟,显然其“科学性”是传统测试及主观测试所无法取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科学性”,促使各种大规模的英语测试成为可能,并且推动了“测试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客观试题成了广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测试手段,同时又被管理层作为对教学监督和评估的一种手段。就拿作为成绩测试的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8)来说,无形中也给各类学校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尤其在地方性高校,它给专业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导向也是显见的。强化这类测试的作用客观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经意间就滑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3)导致学习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而言,客观试题的泛滥和题海战术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学习方式的简单化和表层化。由于客观测试题知识覆盖面较广,并且批改和校对较为简便,迎合了不少学生的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需求。因而丰富的语言实践被单调的打勾划叉所取代,以致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花在了这类机械化的试题训练方面。更为隐性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核心,思维方式趋于固化。由于这类试题大多以选择题、是非题、选择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学生只要通过判断作出选择即可。这些标准化的答案剥夺了学生深层思维和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认知活动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被局限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客观上思想被“禁锢”了。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正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同上)提出的另一个要求。
  4) 阻碍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Bachman(1990)的理论,交际语言能力分为三部分:(1)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2)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3)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其中,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由于客观试题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分项和分解,除了测试较为死板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外,只能应对识别性与接受性的技能运用,而无法测试产生性的口头和笔头的语言能力。另外 这类测试由于缺乏目标语使用的真实情景和语境,学生的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因而抑制了语言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3 对策与展望
  
  鉴于主、客观测试严重失衡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负面反拨效应,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且采取相应措施。
  3.1 弱化测试及分数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Clifford 1978,1981; Bachman & Palmer 1981a, 1982a; Shohamy 1983b, 1984a):测试方法对语言测试成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Bachman认为,“假如我们要把考试的分数用来表明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表明某人在多项选择方面做得多好,那么显然就有必要将考试方法造成的这些影响最小化”(Bachman 1990:12)。这就要求从教师到管理层务必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彻底改变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更多地将终结性测试转化为形成性测试,探索和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淡化分数意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上,强化学习策略意识,强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意识,强化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改变现有的考评形式……确保将学生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戴炜栋 2007)。
  3.2 先保证效度,再提高信度
  信度与效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各种高风险的英语测试的导向作用,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了测试的信度问题。比如,对于像TOEFL,NMET,CET等测试而言,考试组织者和实施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无疑是保证试卷信度,降低考试风险。因此,客观试题独领风骚,唱了主角。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Heaton早就主张,首先要拿出具有效度的测试,然后再设法提高它的信度,因为没有效度的信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Heaton 1990)。与信度相比,效度的保证更为重要。也许,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英语测试改革方面,无论是CET还是TEM,主观试题的比例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例如,新近出台的TEM4和TEM8的考试大纲修订本中,主观试题比例分别达到35%和40%。但笔者认为,这种比例的微调还是不够的。尤其对于英语专业教学来说,对语言能力的测试才是关键所在。因而对于英语专业测试而言,效度应该视为第一要素。其重要意义在于,这种测试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测试方式的改进,有助于发挥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3.3客观试题使用的三条原则
  不可否认,客观试题的优点和长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考虑到目前过度使用的现状以及它的种种负面反拨效应,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三条原则。1)总量控制,即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对测试题的总量或权重进行宏观把握。一般情况下,客观试题不宜超过主观试题,从而确保主观试题的主导地位。2)内容精选,要根据测试科目和内容的要求,对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结构进行必要的遴选,避免重复,再三斟酌各选项和备选项。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测试的内容效度。3)形式灵活,在题型方面,尽可能富有变化,加强交互性,提高真实性,以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注意引导学生少测多练,通过多渠道在真实语境中的话语活动来提高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4 鼓励并加强主观测试
  主观试题的最大优点就是突出对语言能力的测试,从而弥补客观试题的缺陷。由于测试手段更为直接,综合性强,因而效度较高。与客观测试相比,其正面反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1)有助于改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引导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2)有利于学生生产性技能的训练以及主动性的语言输出和语篇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4)给教学带来更大的空间和挑战性,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此外,由于这类专业测试大多在相对小的范围内进行,因而没有太多的风险忧患。可见,加强主观测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测试理论的发展和测试手段的改进,主观测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李筱菊. 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刘润清.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张后尘. 来自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 外语界, 2007(4).
  辜向东. 怀疑与误解――评《文汇报》文章“要素质还是应试”[J]. 外语界, 2002(6).
  杨满珍.20世纪90年代国外语言测试的发展 [J]. 外语教学, 2002(5).
  亓鲁霞. NMET的反拨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5).
  Bachman, L.F. & Palmer,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OUP., 1996.
  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OUP., 1990.
  Heaton J.B. Classroom Testing[M]. 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收稿日期:2008-09-20
  【责任编辑 郑 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48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