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课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未能很好地体现“真学”的意义。教师可以从小组安排、成员责任、问题设计和教师角色定位等角度,探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以解决目前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问题 对策
  很多教师非常乐意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展示自己的发现,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进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尽可能地依据学习内容和学情等实际情况设计合作学习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时,采用了合作学习方法。当时的教学情景如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两组,左边学生划分为一组,任务为“内力作用”;右边学生分为一组,任务为“外力作用”。接下来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在较短时间内教室就呈现出了很热闹的情景,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有效地参与讨论而冷眼旁观,而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部分学生的状况,简单地在各讨论小组中巡视几分钟后,合作学习就在教师一声“停”后结束了。然后在每组中找两名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由于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课本能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最后老师又把问题的答案重述一遍,课堂教学活动完成。
  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似乎在地理探究课中屡见不鲜,表面看似乎很热闹,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实质上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学习”只是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久而久之必会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
  一、合作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小组的安排不够精细
  学习小组的安排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在进行学习小组安排时必须十分认真、仔细,决不能敷衍了事。小组的建立应遵守一定原则,并保持各组之间的均衡,小组成员间应尽量靠近,以便进行交流与讨论,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从上述教学案例看,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课本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小组数目太少,每组成员又很多,而且组员之间的距离太远,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不具备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分工不够明确,组员间缺乏必要的依赖关系
  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占据最关键的地位,其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明确小组分工、明确组员间的互助互动的依赖关系特别必要。我发现,有的组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合作、不参与、不分享的现象,没有和成员之间形成充分的讨论,这无疑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迅速,在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往往不能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就迫不及待地讲出自己的观点,结束了小组合作学习;而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在新知识的讨论中,往往缺乏参与意识,只是倾听或者干脆就不参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组员没有明确自己与同伴之间各自的学习责任,没有和组员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3.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
  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是在地理课程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基本在教材上都能迅速地找到答案。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有的活动内容根本就没必要进行合作或深入讨论。过于简单的设问缺乏思维要求,课堂气氛貌似十分热闹,但仅仅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真实目的无法达成。
  4.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把控不力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进入小组并进行适当调控,而是根据经验,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停止了讨论,没有顾及讨论的进程。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
  以上问题是教师在平时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方面。
  二、合作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科学安排小组,关注组员间差异互补
  (1)合理确定组员的数量
  教学实践中,小组人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若组员过多,教师虽然容易把控,但每个组员展示自己的机会就相对减少,讨论可能会很热烈,但极容易浮于表面;若组员太少,相互之间互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也难以凸显。通常情况下,合理的组员数量应在4~8人,这样既有利于达成合作学习的效果,又便于教学中的灵活调控。
  (2)利于组员间的差异互补
  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班主任的意见和平日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标准进行打分,并选出组长。组长应有效地组织组员讨论、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在讨论时人人有机会、个个能参与,让组员在讨论过程中均有收获。分组还应尽量确保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尽量缩小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各学习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员的责任
  合作学习绝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细致地分工与合作,只有明确每名组员在学习中的角色,明确各组员的具体责任,才能确保讨论活动的有序、高效。各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可以有差异,但小组内必须有学习组长、话题主持、记录员和纪律检查员。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且存在探究价值
  教师设计的合作设问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小组尽快进入合作学习。问题有层次但不是难度过大,应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逐步提问,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通过相互帮助以使得有所进展,教师还应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收获成功带来的欢乐。问题有探究价值主要是指,选择的问题应该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互助、配合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若缺少必要合作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学习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三“湿地的开发利用”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国东北平原为什么被称为“北大仓”?后来大家为何改称其为“北大荒”?如何使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有层次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既可以迅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又可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不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了事。事实上,教师只有深入到小组之中,才能认真听取各个组员的发言,与小组成员就相关疑惑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的活动行为,发现学生讨论过程中闪现的灵感及疑惑,及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深入学习、拓展知识内容。
  事实上,除上述问题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教学时间的局限,不能保证各小组都能展示自己的成果;什么样的学习评价才更合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这些问题都需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促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芳.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学周刊B版,2010(5).
  [2]陈梅.新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0.
  [3]杨学梅.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59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