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诗词鉴赏有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导读:本期帮您突破:古诗词鉴赏、恒成立问题、含蓄条件虚拟语气。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为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这三方面中,表达技巧是考查几率最高的。2011年全国18套高考题中有全国、全国新课标、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出了这方面的题。它的种类繁多,考查面广,又无统一固定的考试范围,属于考试难点。
  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重点难点呢?
  首先,明确表达技巧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有直抒胸臆(议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叙事抒情(叙述)、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动和静、虚和实、象征、抑扬、照应、讽喻、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委婉含蓄、白描、直接描写(动作、语言、环境)、间接描写
  描写的角度:视觉,形、色、态(动态、静态);听觉,声;触觉,味
  篇章结构:开头、结尾、层次、过渡、线索
  修辞:对比、比兴、比喻、对偶、夸张、拟人、双关
  其次,将这些表达技巧像记忆数理化公式一样牢记于心。
  最后,分析题型,掌握答题格式。一般情况,主观表述题可以概括为三种答题格式类型:
  (一)是什么型
  例1:(2011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分析:第二问“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也就是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属于“是什么型”类题,这种题直接回答是什么即可。
  参考答案: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亦有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例2:(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二)简析型
  题干中一般有“赏析、分析、解析、分析”字眼,要求解释一下所用的表现手法,这类题需要指出特点并加以解释,2011年考试题中这种类型的占多数。
  答题格式是:手法+作用+ 情感
  例3:(2011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问: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分析:这类题的步骤是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解释手法的作用,再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手法:动作描写);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作用),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情感)
  例4:(2011年福建卷)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问: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题要点:①对比(手法),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作用)。②对偶(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作用)
  此类题必须明确手法,手法的作用与情感根据要求或都回答,或回答其一即可。
  (三)为什么型
  所问的是为什么使用了某种技巧,答题时要回答出原因,再得出结论,有的需要先表明观点。
  答题格式是:原因+ 结论或者 观点+ 原因
  例5:(2011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问: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是篇章结构,问题是“为什么”,答案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阐述放在开头好还是不好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不好(观点)。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原因)。
  2.好(观点)。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原因)
  ◎责任编辑 桑 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93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