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教师成长攻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每年新进教师近300人,8月初报到,8月底上岗。如何让这些大学毕业生在短短的20天内完成角色的转变,从容自信地走上讲台,成为我们在新教师培训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培训课程如何满足新教师的实际需求?怎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如何通过新教师培训为学校注入积极的力量?
  2013年,我们尝试建构一种务实的培训课程,通过区域优秀教师的引领,让新教师习得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感受团队精神,培植他们教育的信念和勇气,使他们尽快融入拱墅教育这个大集体。
  从新教师需求出发设置培训课程
  对于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迎面而来的都是第一次。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的新鲜感:第一次面对学生、第一次备课、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家访、第一次布置与批改作业……只有顺利完成这些“第一次”,他们才算真正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针对这些“第一次”,我们精心设置新教师暑期培训课程(见下表),包括“职业信念与教师精神”“班主任工作艺术…‘教学基本技能”等几大板块,以求真正触动每一位学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培训效果。
  为优化培训课程,我们对区内曾参加过新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新入职教师的实际需求。首先考量的除了提高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激起他们对职业生命的触摸与感动。为此,我们将“职业信念与教师精神”置于第一板块,希望他们从周边的教育故事中获取成长的动力,也从他人的叙事中找到职业的自觉。另外,我们也希望新教师通过听取经验和亲历锻炼的形式,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并引发他们以探究和实践的精神去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
  如果说这三大板块是显性的课程内容,是在导师、助教引领下的“任务型学习”,那么,由学员主导的团队建设活动、结业汇报式及其策划、个性才艺展示、口才训练等,则是“隐性课程”。旨在让学员们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设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彰显团队合作精神。
  开学之后,针对新教师的特质,我们又开发出更多适合本区新教师的培训课程,在具体教育教学语境中,使之精细化、项目化。为此,我们按照“单元主题”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安排,形成了“微型培训课程群”。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个单元主题的引领下,以多个学习任务的形式,通过小组研讨、集中研修将之内化吸收,并转化为教学的实践动力。
  “微型培训课程群”的实施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研讨和集中研修有机结合;②以任务为驱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③强调文献的学习。每次研讨,学员都按照话题顺序整理观点,因此,每次研讨都是一次极好的文献检索的训练;④学以致用。如在“观课・议课”研修活动中,学员们用自己设计的观察量表进行现场课堂评价,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这样的课程群,贴近新教师的实际需求,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比如,“开学第一天”征文活动,鼓励新教师记录职业生涯中珍贵的第一天;“观课・议课”系列研修,让新教师通过技术分析,对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校沟通”活动,用十大话题解决新教师的相关困惑。第二学期初,针对新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研讨“师生关系管理的挑战与对策”,进行“创意寒假作业(活动)”设计比赛。
  无论是暑期的集中培训,还是开学后的“微型课程群”研修,我们都本着“尊重需求、自下而上、互动体验”的研修理念,通过小组研讨与集中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对课程进行建构和实践。我们始终相信,培训课程的生命力,决定了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持续力。
  在暑期集中培训过程中,除了授课讲师之外,我们还为每个新教师小组配一位“助教”。助教的职责是:做新教师团队的“领头羊”,组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批阅和回复新教师每天上交的“培训感悟”;在每天的课程学习前,主持“智慧分享”节目;协助新教师策划和排演诸如才艺展出、结业汇报等综合性活动。助教来自区学科教研员、各中小学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以及上一年度的优秀新教师学员。他们有激情、有经验、有创意,不仅与学员们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也与学员们共同成长。
  在情境中落实和内化任务
  创设教育教学情境,使培训课程在情境任务中得以落实和内化,这是新教师研修的基本策略。
  用事件导入。在进行研修活动时,课程内容往往通过某个事件来导入。比如,在“科学的时间管理”这一讲座开始前,授课教师只字不提培训内容,而是微笑着邀请一位学员上台来分享一个故事。原来,这位学员因午睡导致上课迟到。授课教师并未批评他,而是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因为午睡耽误了下午的上课时间,你该怎么办,该如何预防?”以这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直接向学员们推出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你如何管理时间?这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导入,使原本沉闷的讲座瞬间活跃起来,学员们争相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越来越深入。
  以素材为抓手。要突出课程的情境性,素材的组织显得特别重要。图片、视频、故事等素材,能极大地促发新教师聆听、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在《有声有色的课堂》讲座中,授课教师融合美国最佳教师克拉克在《热血教师》以及在上海等地演讲、授课的精彩片段,并在讲座前后设置了颇具梯度的思考题,从而使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
  以教育教学为指向。比如,在开学后一次“观课・议课”的集中研修活动中,学员们通过对观课、议课的理论和做法的充分讨论,通过对“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尝试,通过对“模拟课堂”进行的评课实践,树立起“教学研究必须基于实证”这一基本观念。在“家校沟通”活动中,我们则邀请部分家长、学生来进行座谈和情境模拟,使新教师认识到,只有认真倾听家长的声音、孩子的声音,家校沟通才有意义和价值。
  让新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满足新教师的实际需求,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实际的活动设计和开展中,凸显“以研修者为本”的理念。   自主性。暑期培训过程中,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部分活动激发他们发展的自主性,譬如班徽的确定、展板的设计、结业式的安排等。开学之后的培训,则在单元主题的框架下,分“小组研讨”和“集中研修”两个环节。小组研讨活动中,成员可以自主决定场地、自主决定形式、自主决定分工、自主决定成果、自主决定主题,从而使研修活动更加具有创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集中研修”的课程安排,基本由小组研讨决定。
  生活化。我们希望新教师培训能符合青年人的特质,能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因此,在分组时,尽量打破学校、学科间的界限,尽可能地为年轻人的生活交往创造条件,也为他们打开视野提供可能。各小组在研修时,不仅可以在办公室、会议室,也可以选择咖啡厅、山坡、草坪等场所进行讨论和学习。在自然和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研修,效果事半功倍。
  鼓励言说。“十分钟口才培训”是每次暑期培训讲座之前的必修课,在助教的组织下,20位学员走上讲台,分别就某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既锻炼了学员们的言说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平台。而这些,在日后的教学之中,又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体验。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学期之后,我们组织他们到本区唯一一所特殊学校进行教学体验。四年级的语文课上,授课的新教师因为叫错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名字,孩子便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每个同学的名字,使课堂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些状况,新教师耐心安抚、耐心讲解。正如一位学员所说:“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对策略;也因为年轻,我们饱含深情,愿意用爱来浇灌课堂。”经过这次触及他们灵魂的特殊的培训经历,新教师对教育的“爱”和“责任”铭刻于心,并引发出强烈的思想震撼,这将长久陪伴他们的职业生涯。
  对新教师来说,团队认知是他们融入区域教育、走上职业岗位的保障,也是他们能够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新教师培训和研修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团队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暑期集中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借鉴企业培训的团队游戏一“马兰花”来“破冰”,学员在听到指令后迅速“抱团”组队,很快消除了新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小组Logo、小组口号、组歌,体现了他们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和追求。我们将开学之后的单元主题活动命名为“周五有光”活动,一方面是因为集中研修时间在周五的晚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每次研修,让新教师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责任编辑 钱丽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77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