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低效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案例1 《一路花香》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看法?
  生1: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
  师:(板书“骄傲”,提示“傲”的写法)对水罐的骄傲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是一种了不起的骄傲。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写好水罐的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谁再说说其他的角色。
  生3:破水罐很自卑。我认为它不应该自卑,它竟然不知道缺陷被人利用了,让路旁开满了鲜花。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师:他说到破水罐自卑,很惭愧。大家看“惭愧”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什么有关?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思考,学生表现出惊人的语言悟性和感受能力。“破水罐不应该自卑,缺陷也可以利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么精辟的回答,可教师因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如此精彩的回答却无动于衷,顾左右而言他的冷漠回应,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激情赏识的缺乏导致了课堂的低效。
  【启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共存的课堂,而且“非预设性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却过分依赖或局限于课前设计的教学环节,刻意去关注板块教学的设计模式,一味求顺、求纯、求完善,不敢越雷池一步,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不能够及时加以捕捉并给以艺术化的加工、处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机会。
  案例2 《瑞雪图》
  师:老师读第一句,男同学读剩下的部分,其他同学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师生读)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山村是宁静的,所以要轻轻地读。
  师:可能老师没有说清楚,我是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工?
  生2:这样分工读起来不单调。
  师:不对,我是问老师为什么读第一句?
  生3:因为第一句短,老师想让男同学多读点。
  师:(有些不耐烦)还不对,再想想。
  ……
  师:(迫不及待)第一句概括写雪大嘛!
  生:(异口同声)噢!
  【分析】教师预设这个环节的目的可能是想把学生牵引到“总――分写法”上,但设计的问题“问题”很大:一是指向不明,如“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从读的方式上谈感受,可这样问学生还可以从语气处理等其他方面去思考;二是逻辑不清,如“为什么要这样分工?”“为什么读第一句?”雪大和分工朗读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设计的这些毫无价值和逻辑联系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真正回答,学生只能是猜测老师的意图回答,所以迟迟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最后,教师只能把学生的回答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自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问题设计的低质导致了课堂的低效。
  【启示】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不仅是低效,更是误人子弟。“用教材”的理念进一步表明教材仍是开展教学重要的“中介材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用活用好教材这一中介来组织教学活动,不是去盲目追求脱离教材的教学形式,否则也是对“用教材”理念的误解。“用教材”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中介功能,既不能囿于教材的限制,也不能天马行空的脱离教材,两种极端都是低效的解读方式,同时也必将产生低效的教学。
  案例3 《去年的树》
  师: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又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了歌又看了一会儿呢?。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1:第二次看是在向树告别了,那是它最后一次看。
  生2:这两次看中我体会到鸟儿的深情和对朋友的留恋。
  师:谁愿意做一做小鸟,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呢?
  【分析】应该说,学生的体会反映了他们感悟语言的灵性和思维的多样性,但这些体会还只是直觉的、平面的,需要在教师的精当点拨下得到深入与提升。可教师却轻描淡写地来一句:“谁愿意做一做小鸟,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呢?”不仅没有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还让他们的思维停滞了。点拨失当导致了课堂的低效。
  【启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的组织、适时的引导和全程的参与。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时,必须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必须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或活跃时,必须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当学生有不同观点存在分歧时,必须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反思并指导其进行调整,以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总之,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和指导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80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