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培养优质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展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落实现代教育教学思维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初中语文基础教育。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 探析
  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培养优质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展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师生共同进步、良好交流沟通、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互动与交流以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激发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要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带有明显的灌输性,与新课改要求的精神和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新课改的实质要求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以学生为主体,也不能够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那么有效的教学课堂就应该要具备高效的组织、引导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课堂气氛、课堂纪律无从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无从谈起。因此,教师的引导、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在讲课当中常常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典故等。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教师不妨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曲子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仿佛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三国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那鲜活的面容,浮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而且又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的美。接着,教师请几个学生分别讲讲文中几个有关杨修死因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及其死因。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再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准备几张图片、音频资料、动态画面,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其中,声情并茂,就能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利用较高的积极性完成不易懂的教学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思维
  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环境是达到高效教学质量的保证,积极互动的语文教学少不了优化的教学环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更具思维活力。
  这种教学环境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忽略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略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许多富有优美意境、鲜活思想的文字被支解为机械释词、标准化答题。标准的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更让学生形成了某些懒惰意识,造成不能说、不敢说及不会说的尴尬局面。营造互动、积极沟通的人文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生和教师在交流中思维得到开放,得到激发。
  五、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走向校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上打造学生的理论素养,在课外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形成相互提高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语言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设计一组模拟招聘,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能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吸引力的一剂良方。
  (责编 金 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9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