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教学内容,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现状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从名著导读教和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读”,教师的“导”,以及学生的“感”三方面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名著导读的既定目标。
  
  一、名著导读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客观方面,学生阅读时间少。高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潜心阅读名著的越来越少,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转,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有的热衷于“缩水经典”, 即注重单一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符号,只有故事梗概和作者观点等,如此,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和享受经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主观方面,学生缺乏读书热情和阅读兴趣。有些学生觉得名著读起来感到枯燥,甚至读不懂,于是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再者,学生阅读情趣与品味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学生热衷读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武侠小说、漫画等。而且,电视电影的泛滥也让很多学生宁愿面对荧屏也不愿意去读书。
  (二)老师方面
  其一,因为教学任务紧,课时少,为了赶进度,部分教师只能选取填鸭式教学,以老师讲解、展示为主,只用1-2课时把作品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故事梗概、重要人物、思想价值等一并展现给学生。个别老师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读名著的简化本,这样阅读,学生来不及消化,简直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悟性。
  其二,为了巩固名著知识,一味追求考试得分,教师多方面设题,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学,把名著搞得支离破碎,过分将其知识化,如此,学生哪里还能体味整部作品的美妙,这样导读名著,无疑是丢掉了名著阅读的“根”,而只留住了名著阅读的“叶”。
  
  二、学与教的策略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听任名著阅读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不能无视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有作为,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真正发挥名著的功用。
  (一)鼓励阅读,变“厌读”、“越读”为“悦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让学生愿意并有兴趣去阅读名著。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增强求知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也可以借鉴我国古代评书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方法,用部分唤起阅读整体或继续阅读的欲望;也可以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用课本的导入或课外延伸做引线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名著阅读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名著,将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他们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有了阅读目标方向,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学生也就能变“厌读”为“悦读”了。从高一开始着手有计划地阅读,宏观把握,也就会改变高三才重视而出现的“越读”的状况了。
   (二)抓住导读环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在学生阅读名著时,教师的缺席,尤其是对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会直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和颠覆。
  古语有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名著导读与其“倒”给他们知识,不如“导”给他们方法。
  首先是知识介绍,即教师向学生介绍名著,目的在于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名著的概貌。我们首先要用的是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名著导读”中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阅读建议、精彩选篇及其点评、探究思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材有的,可以略讲;教材没有的,作适当的补充。
  其次是阅读鉴赏方法指导。名著阅读是考试的内容,但是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在引导时,老师应当在阅读鉴赏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方法以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是指粗知名著大致的内容。“精读”的要求在于细琢细磨,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阅读,走进人物丰富多彩的世界,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还有就是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的引导和培养。阅读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让阅读变成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合理安排时间,每隔一两月安排一部,切勿将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在高三复习时,那势必只能囫囵吞枣了。
  由于名著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有极强的个人色彩,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引导”应该把握分寸,点到为止,只要能引导学生真正把书捧起,细细品读,“导”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在“感”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那么,“名著导读”便成了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立体性对话。前面的“读”和“导”分别是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在 “感”字上就是要鼓励生生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让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对话”中,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感悟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强化阅读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学生交流不同的意见和思想,有利于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新课标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了巩固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果,老师可以围绕所读名著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班阅读同一部名著,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2)写读书笔记。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到读写结合,形式上可以摘录佳句、概括要点、列出提纲、写读后感等。(3)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适当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名著知识比赛、辩论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例如:名著故事会――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于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注着人物的命运,熟悉了名著的情节,折服于高超的技法。
  通过合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名著导读课添趣。
  总之,名著是人类文明经过锤炼、沉淀后的璀璨的底蕴,在阅读名著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华彩乐章, 荡涤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必须被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读原著,读整本的书;老师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用好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增加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维贤.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0,(13).
  [2]赵文汉.新课程“名著导读”环节的教学背景及其对策[J].中学语文,2007,(30).
  [3]彭景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名著的研究和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09,(15).
  [4]熊瑛.对新课改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几点探索[J].新课程,2009,(12).
  (张财秀 江西省于都二中341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