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外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形成三种能力:阅读文化论著,能把握主要观点和关键材料;能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研究性阅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学,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是空白。本文拟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是:
  1.认识不到位
  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学生家长、其他任课老师都认为语文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时间,观念滞后。有些语文老师以为只要按照书本和大纲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课堂阅读,而对课外阅读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2.阅读时间少
  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类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中得知,有近二成的学生每天作业量在4小时以上;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可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辅导,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另外也发现,学生对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 ,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3.阅读氛围差
  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主要指阅读的客观条件。在当今众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校园里,存在着诸多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其一,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办学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其二,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于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也没有要求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其三,学科之间缺乏渗透意识,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为了高考,课外阅读也只好暂时缓一下了。
  4.阅读内容贫乏
  学校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两基”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而其它的学校大多只有一个教室,几个书架,里面堆了积满灰尘的破书。就是这样的图书室能向学生正常开放的,也微乎其微。另外,许多学校也严令禁止学生上网,学生整天深陷在题海之中,对外部信息几乎一无所知,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里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二、对策:综合治理
  
  1.加大投入是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政府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够,造成学校拿不出资金购置必备的图书。学校本身为了生存,他们也总是千方百计地狠抓升学率,学校领导更加重视的是大搞题海战术,进行所谓的魔鬼训练,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校自身对图书建设也重视不够。那么,要想解决学生阅读内容贫乏的问题,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阅读场所。
  2.转变观念是关键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1]要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被动现状,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观念钳制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那么该如何转变观念呢?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造成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的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鼓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2]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才能够顺利正常地开展。
  (2)转变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制约因素。另外,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也应该通过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初步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对思想较顽固的家长,可以告诉他们现在语文(作文)要考课外阅读了。用这种方式和家长交流,估计效果会好些,也易于家长接受。至于学生观念的转变,是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欢乐,相信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可以激发的。
  3.方法指导是重点
  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就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但是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盲目地阅读,其效果要大打折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
  ①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高中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时间,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
  ②以某篇文章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地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写的一组回忆性的散文,如《胡同文化》《侯银匠》等。
  ③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如学了鲁迅的《社戏》后,就引导学生把它与叶君健的《看戏》进行比较,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当然,这些扩展的一个前提是学生都能找得到书看,鉴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现有的图书条件,建议在扩展阅读教学时,尽可能介绍《自读课本》入选的篇目。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增讲一些文章。魏书生在《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一文中,介绍了他给学生增讲的五方面的文章:讲人物传记、名篇时文;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讲学习方法;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适当指导学一点相关学科的文章。魏书生认为:“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的有关章节,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这有利于学生将学教材时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教材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
  (2)推荐阅读书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3)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求学生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它应有别于学生的休闲性阅读。
  (4)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4.检查落实是保证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地督促鼓励,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们 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两三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汇报课
  每个星期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汇报自己一周的阅读成果。课上可以围绕某部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对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前应让学生准备好发言材料,课后应该写好交流总结。
  (3)写读书笔记
  以月或学年为单位,要求学生完成某部作品的阅读,并要能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笔记,老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发表,或与学生一起修改完善并编辑成集。这一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效果极好。
  多读书,多读好书,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使人走近文明,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获取一份智慧,一种活力。《美文》(少年版)登载了语文教育家顾振彪的一段话:“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需要超常的数理知识外,还需要广阔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丰富的文学艺术素养。不错,文学艺术不可能直接帮助爱因斯坦去推导数理公式,然而它扩大了爱因斯坦的文化背景,强化了他的想象力,升华了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利于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脚踩在科学世界,一脚踩在文艺世界,对于他来说,两个世界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我们贡献一个或几个爱因斯坦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相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作人.周作人抒情散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魏书生.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J].语文教学通讯,1995,(10).
  [4]顾振彪.卷首语[J].美文(少年版),2001,(01).
  (宋明阳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23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9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