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周易》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字句古奥简朴,拥有一套特殊的卦爻结构符号。《易经》最初不过是占筮之书,关于其学派属性、经传之关系、及其有无思想等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
  【关键词】《周易》;学派属性;思想;经传结合;以传解经
  
  《周易》,文句简朴古奥,卦爻结构独特复杂而有序,与远古占卜相联系,文字、符号神秘难懂。即使多年学习,很多人亦未能完全理解内在涵义。关于《周易》之学派、经传之关系及《易经》文本有无思想,学术界争论了数百年。今笔者不揣简陋亦想阐述个人观点,或可成一参考也未可知。
  上古伏羲氏画出八卦,中古文王和周公演为六十四卦,即《易经》,近古孔子阐发其义理,即《易传》。由此,《易经》乃占筮之书,言多占筮之语,文化思想仅为断人吉凶祸福的浅显思想。经后人丰富完善,与《易传》合为一部文化思想价值颇高的文化典籍。故后人之《易经》包含哲学思想,怕是经传合读。
  《易经》四百五十余节卦爻辞,结构特殊,体系井然,文化内涵广泛,自然、社会知识等文化资料丰富。字句虽古奥,剥去占筮体系的外衣,其保存的上古知识十分宝贵。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规律,用自然现象的已然性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周易》强调知天、顺天、乐天[1],即认识、掌握、运用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及面对自然的态度。它以一整套有序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呈现,根据自然界变化规律认识目前处境,设计该采取的行动。以蒙卦为例:蒙,上艮下坎,艮为山坎为水,从卦象看:泉水被高山蒙盖。《象传》云:“山下出泉,蒙。”此情况意味着目前的局面蒙昧,但不是没有希望,只要能启蒙,让清泉流出,则大吉。
  这种类比难免失之牵强。但这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已是难能可贵:伏羲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体现了宇宙变化,不仅显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也描述了天象变化。人们从六十四卦整体的动态系统中发现很多宇宙规律。不仅六十四卦,即使单纯的一卦,虽只六爻,其阴阳关系的“承、应、乘、比、据”的演变也是一个运动着的微型宇宙的抽象概括。
  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规律。掌握规律后学会运用,即“顺天”[2]。做到知天、顺天,即“乐天知命”。其实,《易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然。
   以上已涉及《易经》是否含有文化思想的问题,此问题究竟是怎样呢?笔者认为,不论《易经》为何时、何人所著,既是人为,定会反映作者所处时代及作者的思想。近代以来,对于《易传》的学派属性颇有争议,或曰儒或曰道。
   既为孔子所作,当属儒家学派。孔子生活于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有自己的理论,但其理论绝非与别家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各家相互影响,甚至同一思想在不同学派中均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也难免与别家相似。所谓儒、道、墨等派别,是指该学派在思想上偏重某点而非单纯强调此点,并进一步发展形成独到见解。各学派对别家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才不愧为“一家”。相反,倘固守一家、不借鉴别家,则不可能形成有独到之处的学派。
  《易传》阐发《易经》思想,是研究《易经》的十篇辅助资料。《易经》问世后,经后人长期研究,到战国后期写成的第一部易学专著。古人认为是孔子一人所作,近代学者考证,此决非一人所著,各篇写作时间也先后不一。且《易传》中许多思想并非《易经》固有,无非是借《易经》的思想框架,发挥作者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易传》对《易经》的重大发展,在于将一部占筮之书改造为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哲学著作。”[5]
  故,笔者认为不必花时间在《易传》的学派属性上,凡于理解有益者,无论何家何派,皆可为我所用。
  近三千年来,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千差万别,却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中,究竟“以经解传”更优异或“经传结合”更合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初学者,笔者倾向“经传结合”。通过比较、对照,帮助初学者理解,刺激初学者在比较、对照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倘只读其一,文字古奥难懂会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又何来独到之说。若以一解一,则难免掉入生搬硬套的漩涡,无法生发自己的想法。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绝非易事,需要实际经验、理论知识的基础。《易经》《易传》互为依托,二者结合当更佳。
  吉林省周易学会的鞠曦在其《<易经>理论体系与<说卦传>》一文中提到一个概念“理路推定法”。此法于笔者学习易学知识甚是有益,因而文中借鉴了鞠曦先生的理论。鞠曦先生有如下几句“易学问题表明,因为《周易》形成于自在的思想理路,所以,解读《周易》必须遵循其思想理路,才能‘一以贯之’的推定《周易》的思想理论体系。正确的思想理路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思想方式与概念范畴的统一...实现思想推定的统一性,使之形成自恰的思想体系。”[7]上述体系即鞠曦的“理路推定法”。
   “以传解经”和“经传分治”二法只能对《周易》的某些内容进行解读,却不能推定内容与形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更难以推定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的统一。鉴于鞠曦先生“理路推定法”中提到“以传解经”和“经传分治”所产生的问题,则“经传结合”更为妥帖。再者,学习《周易》需要实际经验作基础。占筮时,若不与实际联系而毫无根据地一言以蔽之,绝对行不通。运动的世界,倘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则无法得到正确理解。
  当然,“以经解传”自汉代流行于世,五四后,研《易》者才将其打破。这说明传统的“以经解传”套路不再适于今天的易学研究。依笔者目前之学识尚无法说清“以经解传”的优劣,但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笔者不否认“以经解传”所得出的任何一条对《周易》的理解。事实上无论何法,只要有助学习,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有。
  
  【参考文献】
  [1][2][3].陈望衡,《忧患人生的卓越指南》――〈周易〉与人生哲理》,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guoxue/060411/09122249.html。
  [4][5][6].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北京),1995。
  [7].鞠曦,《〈易经〉理论体系与〈说卦传〉――“中和贯通”和“说卦中和”》,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0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