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需求缩减和就业人数总量增加的双重压力,究竟该如何选择,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又能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以有效帮助毕业生就业,事关高校毕业生的实际生存和稳定。本文基于对我国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的分析,为应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分别从毕业生和高校就业职能部门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金融危机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以往更为艰难。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比2008年增加50余万人。一方面是就业市场上求职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用工紧缩正波及全球,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巨大挑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势与前几年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市场中行业需求发生变化
  金融、投资、保险、证券、房地产、外贸、物流等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程度较大,招聘人数缩减。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网站今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今年第三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
  来自大型网站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教育、行政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人需求总体上变化不大。 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结构来看,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就业的大学生占到当年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2.7%左右,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就业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2.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量发生变化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经济形势的恶化,今年年初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都因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开始倒闭。此外,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影响将在今年年末甚至明年才会浮现,沿海地区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面临倒闭、迁移和收缩的威胁,这将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导致企业用人需求量减少。
  3.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发生变化
  中小企业进入校园招聘明显减少,部分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形式,要求招聘到的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企业文化和
  发展的需要,具有更强的实践和执行能力,而这在路径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就业对策研究
  
  经济增长放缓,总体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增劳动力和毕业生数量却在不断上升,就业供需情况极度不平衡,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是主体,而高校就业职能部门是载体,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和毕业生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和建议,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高校可采取的就业对策
  1.继续以举办大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为主体,巩固已经培育成熟的就业市场,确保学生能够对口就业。2.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在校内进行“精品推荐”工作。3.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只有充分给予毕业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4. 广开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范围。高校在培养毕业生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拓宽就业范围,并重视现代服务业涉及的相关行业的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毕业生可采取的就业对策
  1.充分认识就业市场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在校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就业市场现状,特别是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和结构信息,并认真分析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执行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努力缩减差距,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要处理好“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进行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3. 挖掘人脉资源,扩展就业渠道。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大学生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毕业生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或是通过校内网等积极联系校友,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积极就业。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党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3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