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后喻文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后喻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传递方式,更表现为一种时代特征。后喻文化也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化传递的方式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也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认识后喻文化造成的影响,研究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后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后喻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所提出来的。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所谓的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形成所谓的文化反哺。分析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来,后喻文化不仅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且成为一种时代特征。由于社会变化如此激烈,前辈们的知识与经验不再像农业文明时代一样具有对后辈生活的绝对指导意义。许多现在存在的事物在父辈们年轻的时代并不存在,对于很多事物,后辈与前辈接触到的时间几乎一致。如果不考虑年龄带来的智力差异,几乎已经无经验可言。这就是我们说的后喻文化时代。举例来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经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一、后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后喻文化理论提供我们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度,同时后喻文化也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化传递的方式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也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后喻文化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从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价值观的传递的挑战。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传递由前辈到后辈,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前喻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很容易被感知从而接受的,教育者很容易应用掌握的知识优势和经验优势对受教育者形成有效的指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在后喻文化下,社会所追求的经济价值发展会让青年一代消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年轻一代会产生更多的怀疑、困惑和冲突。而在面对怀疑、困惑和冲突时,向长辈学习,向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唯一的渠道,年轻一代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非常方便的获取他们想要接受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贴近他们的生活,不能解决他们的的疑惑,一味强调正确和真理,将无法实现其教育价值。
  应注意到后喻文化在当代已经不简单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表现为是一种时代特征。人类社会最近50年所发现的新的知识和科技超过以往全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总和。费孝通说:“牛顿费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理,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①可是,后喻文化下,前喻文化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那样的话,学校、教师的存在将毫无意义。任何的知识或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堆积多年的结果。后辈们如今固然可以方便的从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下获取知识,教育者们或者说教师们也具有同样便利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时代中,前喻文化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和不见。前辈的经验和知识总结并非完全失效,只是说在后喻文化时代总体来说学习变成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用复杂来形容的原因在于,后辈向前辈学习以及前辈向后辈学习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同时存在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并没有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教育不再像原来一样仅只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是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立体和综合。不仅同辈间的学习非常重要,后辈的学习经验和经历也将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后喻文化显示出的明显缺陷
  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主导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思政教师在这里是教化者的角色,学生是被教化者的角色。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教化者需要向被教化者学习,那么被教化者如何才能接受教化者的教导呢?米德在谈论后喻文化的时候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变动时期,但是变迁的速度慢的多。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在周围的生活中观察到后喻文化的现象。举例来所,作为前辈的教师,如韩愈在《师说》中:“闻道有先后”,可是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代,作为教师并无十足的把握,自己“闻道在先”。只要学生们愿意,他们可以很便利的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知识,信息量甚至远远超过教师。除了“术业有专攻”,教师并不完全具有“指导”的优势。处在教师的位置,不再具有信息上的完全优势。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对后喻文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无所知,学校和教师强调自己具有知识及经验上的累计优势,高高在上,一副手握真理的教导者的样子,学生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我们的主导价值观教育?答案是不乐观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倘若在一开始就不被接受,那么思政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起不到其应当起到的作用。
  社会学家将后喻文化中文化反方向传递这一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也出现了特征明显的文化反哺现象,步入了后喻文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年轻人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上摆脱了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文化传递模式的束缚,对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的时代特征。后喻文化构筑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社会环境分割和主体单一化两大缺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性、构筑共同话语环境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性等方面予以积极的应对。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性的重新认知
  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是客体,可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如果主体不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徒劳无功的。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一般由教师主导,教师不仅决定教育的形式而且决定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教育者应用考试等手段强化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而且是不得不接受。发生在教育资源稀缺,学生们无法充分选择的时代中,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有效的。可是,在今天教育资源已经极大丰富,受教育者已经具有充分的选择可能性的条件下,传统的方式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受教育者完全不会主动选择从而也不会接受教育者的知识传递。表现为学习的无动于衷。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时效性还是要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这一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的实践认知规律,或许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教育的针对性方面落实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要放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主体性地位。韩愈在《师说》中道:“生乎吾前,前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才有可能“授业、传道、解惑。”成为在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的社会价值观是多元的、社会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受教育者遇到的好的和坏的内容一样的多,他们的困惑并没有因为信息多元而解决,很多时候他们反而更加困惑了。思想政治教可以发挥出教育优势――“解惑”,在教育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解释大学生们的困惑。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方面达到有机的结合。营造共同的话语环境和交流环境,交流沟通同时也能吸收和借鉴。
  2 加强学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量爆炸式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这样的时代考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待新知识的态度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将不断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教育者会拥有不断扩展的视野和空间,从而不仅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如果不学习,或者学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将把自己困在狭小和封闭的信息空间,无法享受到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无法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法参与到社会交流中,也无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彼得.圣吉也指出:“真正的学习一定会触及如何做人的意义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再造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我们开发我们自己,能做以前我们不能做的事情;通过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②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拓展自己,才有可能实现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经常变化的教育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因为如前所述,后喻文化时代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并非消失不见,而是同时三喻并存。
  3 从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性整体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定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手段是教育内容作用于教学对象,实现教育内容对象化的过程。在认知和实践经验上,教育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们可能在学习工具、新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面拥有便利。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可以通过个体自身的反思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多维整体效应。举例来说,在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着力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传承性、准确性,力图指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的正确取向和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小组互助、集体研究则可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学习主体作用。由他们充分使用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放映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③
  后喻文化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却也可能是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也许可以摒弃前与后、权威与服从,所有的人都成为主体,可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形成正式化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最大的实现其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M】河北人民出版社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中信出版社,2009年
  [3]费孝通 《美国与美国人》,【M】三联书店,1985年
  [4]张耀灿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骆郁庭 史姗姗 《“三喻”文化视喻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透视》【J】武汉大学学报 2012年5月
  注释:
  ①费孝通 《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第85页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③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9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4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