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昨夜西风凋碧树,蓦然回首阑珊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程强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为探求当前计算教学的新模式,行之有效地进行计算能力教学,本文试图利用三种境界,结合计算教学特点与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书写习惯、反思能力,解决学生的怕算、厌算问题,同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计算能力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从而使学生想计算、会计算。
  【关键词】计算能力;作好点拨;激发兴趣;促养习惯;注重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了大量的篇幅,由加减法到乘除计算,由整数到外分数小数计算。然而部分小学生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状况:计算速率低下,计算习惯差强人意。尤其是到中高年级,计算成为学生的头疼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拼命地布置练习,希望学生在广阔的题海中多体会一点,熟能生巧。不过,此种方法的效果如何呢?事倍功半!学生即使有时也会认真尝试"算"的过程,也只是偶尔为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计算凸显的问题。计算是数学的基础,然而学生计算能力却不容乐观。
  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在计算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根据"三种境界"的原理和计算教学特点及小学生心理特点,我把计算能力培养分为两个步骤: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堂教学分为四个依次关联的过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外练习则由学生独立进行,也分为四个关联的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则由"尝试"贯穿始终。这四个关联的过程是:
  首尝:作好点拨--学生一劳永逸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计算"23+32+77="一题,学生要具有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这样,计算诸如此类的题目,学生就会举一反三,既是"一劳永逸"了。
  当然,记数学基础知识也要注意方法。怎样做到"一劳永逸"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死记硬背固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教师是学生知识殿堂的引路人,老师在点拨时,做到区分重难点,抓住基础知识中容易错、混淆的进行系统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放入例题示范,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完成对未懂知识的整理。而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可以适当引领,根据遗忘规律在学生似忘非忘间稍作强调。在这一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自己感受与消化。既达到了教学要求,又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可谓一举两得。
  再尝:激发兴趣--学生渐入佳境
  有了基础知识的储备,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幼年时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然后开展对"16+18+20+22+24"等题的讨论,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对数的特点的分析更为仔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越学越有趣味。新课程提倡的情境教学,也容易激发计算兴趣,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协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对于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如设置"开小火车"、"争红旗"等活动,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只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这样,学生的计算才会"渐入佳境"。
  三尝:促养习惯--学生左右逢源
  巴金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强调计算思路:看到题目,首先必须审题,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看错、写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问题,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小学生的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细心审题、认真计算、正确估算、仔细检查。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验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根据想好的,仔细书写,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验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检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我们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还要重视补差及辅导,分清情况,讲究实效,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与学才会显现更突出的效果,学生的计算便可左右逢源了。
  末尝:注重联系--学生回味无穷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密的学科,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在联系当中教,引导学生在联系当中学。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的是为数不多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等,它们的派生能力强,其他知识都是以它们为基础推演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把所学知识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法则等联系起来,使数学的核心知识展现出来,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旧探新的方法与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其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对比加法,使得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这对学生计算乘法算式有很大地帮助。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学会举一反三。又如在教《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诸多公式,很容易影响到对公式的全部掌握,自然谈不上"回味"了。为此我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平面所有图形的特征,并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这几个图形是不是有一定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领会神奇之处在于"上底",当梯形的上底等于零时,就成了三角形;此时公式S=(a+b)×h÷2即变成S=a×h÷2;如果梯形的上底等于下底,则图形变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这样的领悟,从而产生对公式的彻底理解。这样,因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新知识才会被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所"回味无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经过这"首尝"和"再尝"之后,学生已形成了一个初步完备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实现了如前所说的第一境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后,不管遇到何种难题,学生能够坚持奋斗,勇往直前,一步一步解题,即使"衣带渐宽",亦不悔。只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计算能力的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学生经过一系列训练,会自觉感受计算的乐趣。越有趣,越是回味无穷,引起共鸣,进而自发自觉地运用上述四个步骤,从而实现灯火阑珊的第三境界。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这"四尝"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灵活机动地运行,关键是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有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新理念,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摈弃乏善可陈的念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对计算的兴趣,使计算成为一种常态,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真正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2] 百度百科:"王国维三种境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03916
  0.html,2008-01-15;
  [3] 陶雪鹤:"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4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