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进入21世纪,“健康”作为体育的终极目的,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体育课也正向站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终生”锻炼的方向转变。高校体育教学阳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质;也可以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它可以使人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够健康发展。几十年来,虽然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学校体育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不可否认,整个体育教育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 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78-02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和主观意识进行设置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是客体。是一个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经过模仿、练习、再经过教师纠错、学生改错、再练习程式化过程。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过程即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
  我国普通高校总体教育形式是:20世纪80年代贯彻“三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20世纪90年代是身体素质(五项达标),21世纪是健康教育(健康标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学科逐步形成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等教学形式。如何进行健康教育是目前各高校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1 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旧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是硬性规定其学习内容,这极大的抵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上课完全是为了就会考试。部分学校将学生的及格率作为评价学生健康程度及体育成绩的标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应是人们自觉参加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应是自觉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自觉学习和锻炼。然而,现今大多数大学体育课中教学内容缺乏一种吸引力,很难激发大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也很难养成日常自觉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也就更难实现了。学校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长期处于一种说重要、做次要、忙不要的状态,使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缓慢。
  1.2 现行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多数处于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要目的。例如:游泳课的教学,过分强调泳姿是否正确,而忽视了水性与否。其实只要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要领,有很好的水性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四段制、三步骤、以教师为本,学生被动的满堂贯、集体练习的教学形式工,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还有的学校把五项达标纳入到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推动达标达标率提高。达标不及格,项目成绩再好也是体育课成绩不及格。对身体素质基础差的学生对上体育课还有一种恐惧感。
  1.3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校领导依旧将学生在各类运动竞赛中夺取名次作为评价体育教育工作者成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体育脱离健身目的。也有部分学校的学生从未参加过运动竞赛。综上所述,应改变组队训练的形式,改为俱乐部形式,开设各种俱乐部。大量吸收对各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专业训练,这即满足了学生个性的需要以扩大选材面,又提高了学校的运动水平,为组建运动队参加了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同时也使大部分学生参与了锻炼,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2 健康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校是为祖国四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然而目前高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基本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身心健康善不容乐观。错误地理解体质就是表面的“体壮如牛”,将“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直接影响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同时也直接关系我国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胜利。
  2.1 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观念上仍处于身体健康方面的教学,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很薄弱。最近有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约40%的大学生存在着某种轻微不良心理反映,约有10%的学生存在着某种明显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据《健康咨询报》报道,在全国范围抽查12.6万大学生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率为20.23%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的确令人担忧,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如不及时疏导和乔治,会危及个人,家庭和社会。
  2.2 高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途径
  2.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体育与健康听性质也决定了本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能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健康不仅是个体问题,而且同环境和社会发生十分紧密关系。随着社会牟发展,它愈来愈同社会以、营养、运动、休息三方面相互和谐。体育教育缺乏健康教育,就不能说这样的体育教育是成功的。学校必须真正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议事日程,保证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使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使他们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接受各种教育。
  2.2.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技能的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使得教学出现了教师应当的和学生应当学的的内容之间无有机联系的矛盾。也就是说,学生走上社会很多都要用不上,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使得大批的学生随着学业的结束,体育也随之而结束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对休闲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对人的健康带来某些不良影响。为适应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现代文明对人体的挑战,终身体育应运而生。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大脑的供养能力,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通过锻炼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能、推迟衰老、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使人的一生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和工作。
  2.3 体育课程教学各健康体育课程转轨
  2.3.1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现代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那些带有新奇性、冒险性、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考虑。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田径),应当加以发行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如:将篮球基本功动作的练习以篮球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既巩固了动作又增进娱乐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田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成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使这些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焕发出青春。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避免难、全、细等现象,充分考虑普珠接受能力,选择适合青年学生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目标、考核标准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
  2.3.2 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过去体育课教学只强调技术掌握如何,学生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新的环境和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中学环境截然不同。很多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立能力。每一件生活琐事都会使自己感到不适应,于是便对日常生活产生厌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也导致了心理失衡。要想消除人的心理问题,达到身心健康的美好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会骒复杂多变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上考虑学生在练习中培养什么品质?锻炼了什么心理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3.3 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佳时期,也称之为”黄金时期”往往容易忽视对自己健康的重视,认为自己的身体已很强壮,不用锻炼也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一个正确认识问题。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使锻炼活动趋于旅途自由,这样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设立学校体育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一切事宜。大学时期养成锻炼的习惯,无论来自主观还是客观,都需要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了增强自身的健康要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持之以恒的进行身体锻炼,为将来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首先,面对新世纪教育的飞速发展,体育理念和技术年年创新,为了适应“知识急剧增长”的速度,提高文化素质,掌握现代体育科研所需要的工具,如外语、计算机技术等,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不争之实。其次,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深化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应不断地进行教师高尚道德素质教育。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展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改革,如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组织课题组等,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 结论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旧有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即重身体素质锻炼、轻心理素质培养;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轻体育保健观念的培养重体育操练、轻体育科学、营养科学等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就要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寓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要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使学生不仅体格强健,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他们热爱运动和自愿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学生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意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教师也要彻底悉心向学生讲授某些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和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宛祝平等.结构式体育与健康教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2] 肖威.大学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3] 王东启.浅谈学校体育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
  [4] 王勇,贾丽敏.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5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