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师专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名称: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 师专的体育教学应突出其师范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注重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终身体育传播者。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育能力;终身体育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地方,现在是受教育者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是教育者,他们今天的成长还将影响着今后千千万万学生的成长。就目前的教学改革来看,各门学科都重视厚基础、宽口径,体育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所以,对师专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1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误区,教学方法的大胆改进是走出误区的重要标志。下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具体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
  
  1.1 让学生编写准备部分的教案(包括:课堂常规、队列、口令、基本体操、专项练习等)。课前由老师审阅、批改,然后由学生带准备活动,课后由老师讲评。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1.2 让学生分组进行看课、听课,并分析动作要领,教师认真辅导。目的:增强学生理论、实践知识,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看课、分析课的能力。
  
  1.3 让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部分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教师全面掌握、适当补充。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讲解、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 让学生进行错误动作的相互纠正与帮助,达到动作的规范。目的: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让学生组织教学比赛,并从事裁判工作。目的:培养学生大担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秉公执法的良好品质。提高其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6 让学生进行课堂讲评、课后小结和学期总结。目的: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正确评估其成功与不足;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1.7 让学生进行技评、达标自测。目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觉积极的体育意识,提高自我总结、自我定位的判别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实效。
  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最好在技术学习的巩固提高阶段或高年级中灵活运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前,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实行一种相类似的体育课分类模式,即在大学体育课必修的两年中,第一学年开设传统的普修课,第二学年开设专项提高课。由于第一学年是普修课,其结果是小而全,大部分项目学习时间短,只是蜻蜒点水,有的项目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没有达到“全面掌握,全面提高”的效果。第二学年的教学虽然有利于专项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只是单向性的学习,不符合多样化的改革趋势,导致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所以,从1993年开始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就是把教材内容分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男)或艺术体操(女)四个大块,我们称为“教材分块,二年一贯,集中时间,单项突进”。每个学生在必修的两年中,分别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个大块项目。从学习项目的总数上看,比以前少了,但学生若能真正掌握在中学经常开展的这四大块项目,不仅能增强体质,对其以后的教师职业也是十分有益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和探索,寻求更适合师专生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师专的培养目标的是中小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其师范性。所以,我们在两年教
  学内容四大块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双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双重体育能力”,首先在教材内容上采取了“多内容多选项”的方法。利用师专设有体育专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开设多种项目供其它专业学生选修。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散打、跆拳道、太极拳、艺术体操、健美操、形体训练健美等项目,每个学期由学生自选一项,如果学习时间不冲突,欢迎学生随时到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去上课。或者有80%的时间在某一个项目上课,就可以参加该项目的考试。20%的时间可以到自己较为喜欢的项目去上课。体育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原理、技术的传授,培养自我设计与评价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3 拓宽教学领域,进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走出课堂,迈向社会,这是高校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组织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超前性”地适应社会,为最终走向社会铺下路基,发挥“桥梁性”作用。
  
  3.1 观摩、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针对实际情况,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同时聘请优秀体育教师讲授中、小学体育教学法,学习其先进经验。
  
  3.2 推荐学生到中、小学当代课教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当代课教师,这不仅能解决有些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而且能带动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更能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中、小学学生课外训练和课外活动。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考体育成绩占总成绩的30%-45%。这反映了国家对中、小学体育的高度重视]但是,许多中、小学生苦于平时没有足够的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造成体育素质普遍不高。为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放开视野,拓展教学领域,组织、安排专业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这个大环境中去,为中、小学生排忧解难。
  
  3.4利用寒暑假时间,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目前,全民健身已成气候,而且气氛越来越浓。
  各省、市、县的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的学生回到地方就属于专业人才。就应该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专业技能。让他们参与其宣传、组织以及管理工作,为全民健身,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5 实习教育。毕业前的实习教育是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能力的最后一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习,并相互交流与总结。这样,为学生走向社会,能尽快地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方法,改变了以前那种“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教学观念,拓展了教学路径,为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4 与健康教育、体育保健课程相结合
  
  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优点,学校体育则注重把基础科学探健知识和各种安全知识运用在体育教学之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并把体育生活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为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自我锻炼还是指导他人锻炼,都需要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常见病、传染病的诊治,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如何处理运动中常见伤病等,这些都是在自我锻炼或者指导他人锻炼中经常碰到的。掌握健康和保健的知识,还可以对自己的锻炼和他人的锻炼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双重体育能力”实现提供有力保证。另外,有很多健康和保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得着。让体育走进生活,让体育丰富生活,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也成为可能。
  在师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双重体育能力”是社会发展和择业的需要。师专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学习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只有两年或三年),但只要学生热爱体育,并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可在大学期间提高学习效率,毕业后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在他们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表现出来,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5)
  [2]吴忠海,我国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思考[J],体育教育研究,19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6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