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任务单导学模式下《机械基础》课的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针对《机械基础》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的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多背、多记加适量的练习。可是我发现效果很不好。学生记忆的时候,方法不当,结果基础知识老记不住,做练习时还常常会出现知识点的混淆。而对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学生不去思考,更谈不上结合所学知识去进行理解和应用。
  现在看来,机械基础课一轮复习之所以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可以说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有一定的脱节,缺乏学以致用的实践体验,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局限,也限制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策略措施
  1.授之以方法
  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让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生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任务单教学模式的开展为解决专业理论教学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在学习常用机构部分,分析机构的传动性能时,其传力性能指标――压力角的确定一直是学习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分析任务单进行专项学习。学习时首先教给学生抓住压力角的概念分析的方法。方法是根据合力总是垂直指向作用表面的性质,在凸轮轮廓曲线上作其切线再作其垂线,垂线方向即为受力方向。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较顺利地分析几种常见的平面连杆机构和盘形凸轮机构的压力角,甚至也能够顺利地分析部分组合机构的传力情况。
  2.预习是关键
  实践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任务单”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外预习是关键。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切忌任务过重,最好每一知识点都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同时,这些习题最好能为下堂课的教学“架桥铺路”。在学习定轴轮系的计算时,则预先设计好学案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熟记三类计算的基本公式;完成三道三类计算的基本习题;探究两道思考题。学生通过预习可以促进自己作好基础知识储备以备课堂教学之需,同时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得课堂学习更有目的性。而教师也可通过检查预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来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任务是重心
  完成任务是一堂课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单,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学习的高潮。
  (1)任务单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信号。向学生揭示本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这对学生能起到一个明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很快把注意力聚焦于学习目标,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当然,根据每堂课的不同特点,可以把一个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分目标,逐个完成。分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看了清晰明了,真正做到“有标可循”。
  (2)任务单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成功完成这一步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对教材进行特殊处理,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难度较少的学习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在设计问题时,老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得到”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3)在任务单导学模式下,老师就相当于“导演”,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导演的构思及驾驭能力,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他们达到目标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全体学生都完成目标,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要充分扮演好“参谋”的角色,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和督促。
  在这种模式下,课堂的容量增大了,节奏更紧凑了,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学习更自主了,当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4.检测是保证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呈现―强化―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或课堂练习来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让学生测试。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良好地反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评价是激励
  科学地评价,能够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者单位: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41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