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经过了20多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用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摇篮。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深入持续发展,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和变革。本文从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主体、思路与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制度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制度 创新 思路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誉。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低水平激烈竞争的发展状态,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就业难、升学难、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难以兼顾、自主办学空间不大等系列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还是制度问题。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话,那么,今后的持续深入发展无疑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对失去了平衡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结构重新调整,只有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塑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发展目标。
  
  一、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兴的组织机构,其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新问题仅凭现有的制度资源及其组合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改进和超越,对制度进行创生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高等性”的双重属性,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大多沿袭之前的中专学校的各项制度和管理模式,有些学校在刚升格后,又面临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还没来得及制定适合自己的、有特色和有内涵的制度。也有不少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制度安排,从校内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课程安排、科研取向以及教学形式都和普通高校相似,导致高职院校这个新兴的群体难以正确定位和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总体上的非文化倾向,制度与制度的不协调,制度与人的不协调,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失衡,制度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缺乏等。因此,创新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
  
  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体制的变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人们习惯并受制于传统,很难跳出制度来进行制度创新。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关键在于有一支勇于革新传统习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高校党政一把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制度建设的引领者:而要成为管理制度创新的引领者,就必须积极了解社会以及个体对大学教育的需求,掌握最新的大学教育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并经常把这些信息向教职员工传递和交流,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各级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勤奋好学,善于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的能力。师生员工也要主动学习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与趋势,管理的思想和动态,主动地表达对现有制度生成、施行和创新的建议,提高对制度变革的适应能力。
  
  三、高职院校制度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制度创新实质上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突破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制度创新途径的选择制约着制度变革的成本与利益大小,也直接影响制度变革的成败。因此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途径。
  1.注重制度与人的协调,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鼓励创新、倡导竞争,为师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由、公平、宽松的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性化环境,使其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不断创造新的成果,而不是一味地作所谓规范和限制。衡量制度好坏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力量的整合,在于是否对人的行为给予激励,给予什么样的激励以及给予多大程度的激励。好的制度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
  高校中的人主要表现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其次要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不断创新,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信访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注重制度与制度的协调,构建动态平衡的制度体系
  制度创新不仅仅是单个旧制度的废弃和单个新制度的产生,它是在宏观层面对一个集体的全部制度进行调整和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由一个个具体的规则、规定、办法、条例组成,这些具体的规则、规定、办法、条例等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制度体系。
  构建动态平衡的高职院校制度体系首先要确立整体配套谋划的理念。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创新必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规划地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整体通盘考虑,协调配套进行,如缺乏前瞻性的整体长远规划,不仅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成本巨大、代价沉重,甚至会引发其他问题。因此,要树立从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整体配套规划的理念,注意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良好的理念指导和长期的规划来促进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其次,要注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汀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因而做到 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才能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推进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3.建构正式制度的同时,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把社会制度理解为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制度化这样一个动态的逻辑演进过程,从而形成了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和供给的一系列规则,它代表着社会制度的主流,具有强制性,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成文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非正式制度是无意识形成,由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组成。由于非正式制度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因而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正式制度产生一些影响。高职院校的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隐蔽课程等。非正式制度之所以存在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许多正式制度的执行成本高,非正式制度可以作为补充,强化正式制度的执行。
  (2)高职院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失衡。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正式制度而忽视非正式制度。提倡“制度管人”,通过正式制度来约束人,忽视教育环境下对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削弱了非正式制度由约束人而转化为激励人,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的功能。因此,在正式制度建设中,存在非文化倾向、制度化与人性化的不协调、人文素养不够等现象。同时高职院校中也不乏过分强调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忽视正式制度建设的现象。这容易导致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难以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最终削弱正式制度的作用。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直接关系到制度效率问题。正式制度规定得过多过细都会引起制度的制定、学习、执行、监督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的增加,将会产生制度性的僵化,使人们失去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自主判断和处置的行为空间,不利于最优化管理。而非正式制度给行为人更多的自主空间,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弱化了对行为人的预期管理,不确定性增强,不利于个人做出最好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失衡,促使两者有效融合,从而大大降低制度执行的成本,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3)高职院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重构。首先是实现高职院校非正式制度的制度化,一个学校运行得好与坏,仅仅依赖正式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正式制度的有效实施从根本上来说还要依赖于一种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是由非正式制度构成,它往往是看不见的、潜在的和为人们所忽视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利用正式制度来变革非正式制度。由于非正式制度的特点是行为上的非强制性,而通过对其正式化就可以赋予其强制性。如“服务承诺制”就是职业道德这一非正式制度正式化的一种尝试。“承诺制”使得软约束的道德成了硬性的行为准则和正式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是发挥学校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建立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它是学校特有的气质、品格和人文精神,是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累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这种非正式制度为学院正式制度的运行提供着潜在的、无形的制度环境。它往往是自发产生的,一旦形成便能大大减少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4.建立制度反馈机制
  制度反馈机制是衡量制度是否有用、是否适宜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一项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要通过制度反馈来确定,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应有反馈的意识。制度反馈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制度机制。
  评价制度是学校各项制度的核心。评价制度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制度实施的效果,进而最终影响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运用评价制度时,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学校一项制度的好坏,除了看这种制度是否符合学校发展规律,更要看这种制度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是经济利益还是社会效益。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制度,制度一旦形成并被执行,会出现与人们设想不一致的地方,但制度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最后要考虑到制度存在的环境,环境不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观念、思维也与二十年前大不一样。外界环境的改变,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要因势利导,更新管理理念。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制度,做好制度实施的反馈工作,才有利于所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7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