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运用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对学生未来生活及工作储备职业体能、技能和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 课内外一体化
  [作者简介]郑会娟(1971- ),女,河北行唐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23-01
  
  本文针对当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现状,提出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职业体育技术和职业体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和完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围绕体育课程体系,以“课内外一体化”形式为基础,精选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学生喜爱、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较大价值的体育项目为内容。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单一、狭窄、封闭等特点相比,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格局,优化了课程结构,开发了课外资源。学生既可在体育课上接受专业需要的相关教育,又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活动课或其他活动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教育性和选择性,形成爱好和专长,培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作用。增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性体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服务功能。“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既满足了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进行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锻炼;又防止了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另外,“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专业需要为中心,把体育课、活动课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大大调动了学生自觉参与健身娱乐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计算机系2008级158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计算机系4个班,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共80人;另两个班为对照班,共78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有关网站(如中国期刊网),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我国高职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2)问卷调查法。采用分班集体课堂答卷的方式,答卷前由教师阅读指导语,让学生按照要求答卷,答卷完毕后即回收。发出问卷158份,有效问卷为15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3)实验法。教学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及专业体育技能测试,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课内实用性体育教学+课外自主锻炼”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上课。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次课外的自主锻炼,教师在课外自主锻炼中亲临现场指导,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课外锻炼课作为加分鼓励;课内部分则针对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硬性要求,体育成绩评定时也没有加分鼓励。学生在初始水平相当、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同一名教师任教。(4)数理统计分析法。对实验和调查所得的数据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后学生职业体能测试指标分析。本课题实验对象为计算机系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安装与维护等工作,要求具有手指灵敏性高、反应速度快、动作准确性高的特点。因此,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本学期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开设了以学习乒乓球技能为主,耐力性、灵敏性游戏为辅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徒手体操练习、肋木练习等。由于实验班教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大大激发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在身体素质水平上明显高于对照班,两班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久力等体质能力,为其今后适应现代职业劳动所需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2.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与体育课成绩的对比分析。经调查得知,实验班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时由原来的1次/周增加到4次/周,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由原来的0.5次/学期增加到4次/学期,活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的学生也大大高于对照班,并且体育课平均成绩远远高于对照班。这表明实验班在完成常规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的频率。说明“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课外锻炼中有针对性,参与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较多,课内外主动练习的积极性也很大,由此自我锻炼的时间较多,培养了自信心和表现力。
  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分析。动机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体质,而对照班学生的动机则偏重于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说明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比较积极、全面的,体育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班的这种动机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合理引导、逐步渗透来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4.对“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效果的调查统计。高职体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应用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自练和自我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据调查:92.5%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认为满意,86.3%的学生认为职业性体育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锻炼内容丰富,并且在职业体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方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见,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运用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使得课内的常规教学,课外自主锻炼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及教师科学指导监督、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的高度协调构成了高职体育课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
  综上所述,实验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积极的,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增强体质是他们选择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这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体能打下良好基础。并且,实验班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呈满意、肯定态度,实施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完整的职业素质。
  
  四、结论
  
  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相结合,增强了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时间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陈功立,梁艳.高职院校增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2).
  [3]陈圣平.以社会需求和职业构成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4).
  [4]童建民.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高校女生终身体育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4).
  [5]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8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