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契机推动地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了其示范性引领作用,最后探讨了地方高师院校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适切性,旨在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高端引领来带动教师教育改革,解决农村教育优质师资缺乏的问题,以便从根源上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政策 地方高师院校 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4-0158-03
  [作者简介]王华,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于伟,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22)
  
  师范院校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关系整个教育事业中核心要素――教师的培养,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着主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任务,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依然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至2010年4月,在我国2 263所高校中,共有师范类普通高校144所,其中本科院校109所,专科院校35所,除教育部直属的6所院校外,其他均为地方高师院校。但是自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实施以来,教师教育专业竞争力明显受挫,生源素质在逐年下降,综合化发展进程中非师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挤占教师教育专业资源,教师教育质量下滑,呈现边缘化发展态势。为此国家于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实施免费师范教育,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期望社会重塑尊师重教之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通过高端引领带动地方师范院校跟进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转变教师教育专业弱势发展状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匮乏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
  
  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重要意义
  
  1 免费师范生政策对扭转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过去的10年里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才积压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和更新,这种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充分暴露出教师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状态。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准公共性,对教师培养政策有着特殊的要求。免费师范生政策从提前招生、优质培养、免费教育、保障就业等方面力保为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输送优质师资,这在解决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上是个有益之举。
  
  2 免费师范生政策对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
  教师教育作为舶来品,如何处理好原有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变革和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便科学发展。不仅要研究生源素质如何提高、如何保证质量、如何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等问题,同时还需研究教师教育专业特殊性对分配制度的特殊要求。免费师范生政策作为一种尝试和高端引领无疑是对教师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出席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资源中心揭牌仪式暨崇鋈楼落成典礼仪式上说:“教师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国家要对教师教育事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说明了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二、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的示范性作用
  
  1 在招生上:直接改善了生源质量
  首先是报考人数多、生源充足。录取比例平均达到十几比一,贵州、新疆等地更是高达44:1。其次是生源质量好。六所师范大学高考平均提档线高出省重点线30分,实际录取分数平均高出41.7分,质量普遍比2006年好。再次,生源结构得到改善。男生人数增加,男女比例渐趋合理。最后,全部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最初确定的中西部省份招生指标是90%,最后落实到90.8%0。2008年共录取免费师范生11383人,比2007年增加646人,生源质量和结构与上年相比均保持稳定,并有上升。2009年共招收免费师范生12 112人,比2008年实际录取人数增加729人固。政策实施以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以事实说明了免费师范政策对生源改善所产生的巨大效能,为增加新教师的有效供给提供了高素质的生源保障。
  
  2 在培养上:实现了量身定做、优质培养目标
  北师大采取三种培养模式,东北师大和西南师大采取两种培养模式,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和陕西师大也以新模式进行培养。以东北师大为例:(1)采取“3+33-1”模式,即“三年本科”+“三年支教”+“一年教育硕士”。(2)“33-0.5+0.5+2”模式,主要内容包括:3年专业知识学习+0.5年教育实习+0.5年发展性、反思性学习3-2年教育硕士学习。这种注重过程的精英式教育为新教师有效供给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保障,确保免费师范生的优质培养。
  
  3 在教育负担上: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
  免费政策实施后,政府承担全部的学费、杂费和必要的生活补贴,解决了四万多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顺应民心,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对于落后的农村、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增强了教师教育的吸引力。
  
  4 在就业上:凸显优越性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最大看点就是国家培养、保障就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弱势竞争地位,而且彰显出就业上的优越性。2010年出台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为免费师范生就业和学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这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的优才生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教育增强吸引力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可见,免费师范生政策不仅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也是师范性的必然要求。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和政府责任担当、公共财力支持解除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困境,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且通过这种师范性的作用支持教师教育,关心中小学教师培养,带动地方高师院校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在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上保有师范教育特色。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地方高师延伸的适切性
  
  1 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反思
  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由原来的三级培养变为两级培养体系,在本科中又分为两个层次即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师院校。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以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为主,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随着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地方高师院校逐渐走向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多数院校依然保有师范教育特色。师范教育基础雄厚,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强,生源多来自地方,教师熟悉地方基础教育,在师范生培养中能够很自然地接近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尤其在见习 活动的进行和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有与地方基础教育建立紧密联系的优势。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地方基础教育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不仅能根据地方基础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师范生的从师素质,而且所培养的师范生也较为熟悉地方基础教育状况,有助于建立起对地方基础教育的感情和扎根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信念。
  
  2 学生择业意愿基础
  来自于《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2日《首届免费师范生仅2%愿去农村仅三成选择教学类职业》的报导称:一项由华中师范大学完成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显示,近九成免费师范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选择农村的仅有2%。在对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三校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东北师大学毕业生农村生源期望改变命运的要求极为强烈,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回乡就业,觉得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跳出农门,回乡对自尊心都是一种挑战;哈师大的毕业生也期望能够在城市就业,如果不能如愿,回乡就业也乐得其所,因为作为哈师大毕业生不仅在地方能受到重视,有望今后实现很好的发展;牡师院的毕业生同样希望在城市就业,若不能的话与在城市打工相比回乡就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学生择业自主定位上的差异来看,能够踏实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毕业生往往不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是像哈师大和牡师院这样的地方高师院校生,说明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地方高师院校推行有着广泛的学生择业意愿基础。审视刚性的教师流动制度的实践困境更能够说明农村教育需要的不是“飞鸽牌”教师,而是“永久牌”教师,农村教师不应是“候鸟型”,应是“留鸟型”。
  
  3 地理位置与社会关系基础
  地方高师院校有近一半校址不在省会城市,地域上对考生的吸引力常常不如省会城市,在办学层次上也低于部属重点大学,所以多数生源分数不是很高。与城市考生相比,同等成绩选拔上来的农村学生更加看重学业机会,而不是十分看重学校的办学地址,所以非省会城市院校对于他们有同样的吸引力,就是说普通院校能够招收到分数较好的农村生源。地理上的条件在师范生培养中使地方高师院校更易于接近较为落后的地方甚至是农村教育实际来办学和培养人才,与农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地方高师院校更容易发挥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作用。
  农村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农村大学生常常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形成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网,这也是大学生眷恋家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师院校层次不高,现今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回乡任教无疑是捧上了“金饭碗”,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的农村毕业生回乡任教往往乐得其所。
  
  4 经济上的衡量
  从经济角度看,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地方高师推进无疑对地方高师农村学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能够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对于多数农村学生来讲是获得学业机会和缓解家庭困难的难得机会,而且就业保障使自己能够有效规避就业风险和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学业成本和就业成本两方面的有限投入甚至是零投入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5 对农村生活的熟识度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到农村任教对环境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虽然大学期间城市中的学习生活让师范生看到城市的发达与农村的落后,不愿回到落后的农村,但是基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密切的社会关系,农村学生能够较为习惯和接纳农村生活,而且熟悉农村教育,易于接纳农村教育条件和农村学生,更能够适应农村教育状况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教育。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村走向城镇化发展道路,农村教育条件有较大改善,进一步吸引着农村学生回乡任教。即便是到极为落后的村落支教两年,与支教后稳定的生活和升迁的机会来说,学生还是乐于接受支教工作,因为期望着有良好业绩以便于返回稳定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未来发展,主观上虽然在为毕业生自身的前途考虑,客观上却促进了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缓解了落后地区教育师资匮乏的状况。因此,免费师范生政策向地方高师院校倾斜更具适切性。
  
  (责任编辑:赵淑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7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