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撑点,而学科建设又是学校参与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各高校应将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度重视,长抓不懈。
  [关键词]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人才质量
  [作者简介]钟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钟新文,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117)
  
  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是一个专业学科所设置的课程之间相互分工和相互配合(联系)的体系。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撑点,而学科建设又是学校参与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托课程设置来实现。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设置学科专业本位课程。这种设置模式存在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过于死板,课程结构体系不够科学、完备,不同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相互重复的现象严重,专业课过宽,基础课过窄,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和讲座课过少,即所谓的基础薄、口径窄。二是教材内容滞后,尤其专业教材严重陈旧,跟不上社会实践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压缩了专业课时,增设了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课,增开选修课门数等,但仍没有跳出“学科专业本位课程”模式。虽压缩了专业课时,但课程内容体系未做实质性改动;选修课门数虽然增加,但课程间仍存在相互独立现象,而且许多选修课的开设是因人而设,缺少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性;虽压缩了原有课程门数和课时数,但由于新开的选修课门数增多,学生负担仍然沉重,自学时间仍然很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的自主性仍不明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注重不同层面课程群的建设,也要注重教材、大纲、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多方面的建设,尽量做到全面。
  2.系统性原则。在建设主干课程的同时,不可忽视非主干课程建设;在注重必修课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选修课和讲座课的建设,使课程建设具有系统性。
  3.层次性原则。在确保重点课程建设的前提下,逐步使课程建设覆盖到全面。
  4.适应性原则。课程设置和调整要适应社会实践发展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课程设置不能因人而议,尤其是选修课。
  2.明确学科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和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要突出重点和特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4.课程设置应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这是知识综合化的要求。要使若干相同或相近内容的课程形成课程群,使之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5.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应配套进行。
  6.加强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建设,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一般课程建设。
  7.注意人文知识与科学技术的互相渗透。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加强公共基础课建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年求学时间内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掌握获取知识、情报信息的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并有所发展。因此拓宽公共基础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课是比较成熟的学科,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也相对稳定。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重点是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把前沿的东西加进来,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其次,要加强专业基础课建设。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对专业课掌握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因此专业基础课在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与专业课间的联系,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牢基础。
  最后,要加强专业课的建设。专业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学校建设中的最基础建设。各高等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学科、新的专业,如家政专业、装璜专业、家居设计专业、保安专业等等。正因为学科的新生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以及建设的艰辛性。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形成到成熟需要大约5―10年左右时间。所以课程设置应具有系统性,要成熟一门课程开设一门,以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课程体系设置的指标要求
  1.要有体系科学、结构合理、概念准确等较高水平的教材及其参考资料。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决定着专业目标的实现。要保证教材使用周期不超过5年,尤其是专业课教材最好3年为一周期。
  2.要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包括课程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进度、实践教学环节及设计等内容。要保证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3.要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对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文件性保证。
  4.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每所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就必须要有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以及保证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5.要有规范的考试制度。
  6.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二、开展课程评估工作,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明确课程评估的目的
  一方面是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端正教学态度,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明确课程评估原则
  课程评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学生评价为主体,以任课教师自我评价为参考,以教研室和系(部)评价为辅助,严格按照评估程序、方法、技术完成评估过程,实现评估目的。在评估过程中,要明确评估标准和评估内容,保证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公正、公开。
  
  (三)采用科学的评估办法
  第一,经过讨论、调查研究,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师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等。根据不同指标的作用大小量化,进行打分,从而确定评估等级: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课程等3个等级,并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制定(课程建设评估表)。第二,规定评估程序,按评估程序进行评估工作。先由授课教师自行评价,然后结合学生评价和系(部)评价以及校评估组的评价,综合评价一门课程,确定其等级。第三,充分利用课程评估结果。要把连续几次的课程评估结果,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据。使被评为优秀的课程为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特色重点课程的建设打基础,并以此带动一般课程的建设,从而建设课程体系。作为合格课程,要针对学生、校评价组提出的意见加以发挥或作为重新修改的依据;作为不合格课程,要考虑限期加强建设或予以替换、取消。
  (责任编辑:向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7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