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村学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农村 语文 课外阅读 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以求切实采取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问题
  
  1.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一是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时间。很多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如此,在课下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不能浪费时间。
  二是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自由发挥。有些语文老师以为只要按照课本和大纲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课堂阅读,而对课外阅读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主要表现为:一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裂开来,使课内学习的方法用不上,课外阅读的质量比较差;二是由于自身的阅读量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不指导,放任自流,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考试备战。有些老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字词,背诵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还有的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2.农村初中的阅读条件严重落后
  一是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受应试教育和中考的影响,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大多时间在题海中遨游,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而课外阅读被认为是可有可无,读不读对考试成绩无多大影响,尤其到了临近毕业的年级,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二是家庭没有课外阅读条件。家长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支持。他们把课外阅读看作是“看闲书”,是不务正业。所以在家中只要发现,一概禁止。更不要谈为主动为学生购买课外书了。即使有些家长通情达理,也只让学生看作文选之类的课外书。另外,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所以家庭在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方面做的严重不足。
  三是学校没有课外阅读环境。很多农村学校都没有图书馆,个别学校只有简陋的图书室,有些学校的图书是“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这样的学校藏书状况,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另外,大部分农村初中没有学生专门的图书阅览室,没有图书借阅制度、课程表里没有课外阅读安排,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和语文辅导书籍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
  
  二、教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师生都应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天长地久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语文靠单一的课堂不能包打天下,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健康地成长。
  二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这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读书之前要订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读哪些书,都要有个合理的安排。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既有阳春白雪式的精品,也有垃圾粪土般的赝品,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找好书读。
  读书要摘记。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培根也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可心的名言、格言、警句、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等,都应摘在笔记本上,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
  读书要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索、推敲、琢磨是读书者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读书要持之以恒。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写到“如果你每天能抽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9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