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延安大学体育学院课程设置提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展知识视野、强化学生能力、构建我院体育教育人才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等对策,以便能够适应体育新课改后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需求。
  [关键词]新课标 影响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影响 对策
  
  [基金项目]2009年《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资助课题部分成果。项目编号:YDJG09-17。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过去传统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以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理念,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范围。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教学的特点,在确立总目标的基础上,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各个领域又形成了各自的目标和内容。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对未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不具备接受、消化、理解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多元目标的能力,很有可能被中小学体育教学远远的拒之门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源泉。因此,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输出时要把好“关卡”,把好人才的“关”。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反过来,新课程标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与国外相比较,我国重视术科轻视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着学科与术科比例不合理。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与学科比例为1:0.818,国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与学科比例中最高比例为1:2.333。与国外的体育院校相比,术科比重超过国外的体育院校,并且术科设置相对狭窄,学时过多,尤其是田径、体操、球类占很大的比例,四年的学习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专项训练上,如果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则练习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如果是为了培养体育教师,则似乎没有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
  由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较为丰富、广泛,但是,一些学科在第七学期或者是第八学期开设,这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例如体育游戏在第七学期开设。众所周知,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后,要进行教育实习,这正是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时机,学生完全可以把不同的体育游戏运用到不同学段的教学对象当中,体会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作用。而实习后回来再上体育游戏课,显得作用大打折扣了,加之场地器材、师资等因素,这个时间开课教学效果也不好。85%的学生认为实习回来后要处理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事宜,如果回来还有大量的课程去学习,为了修够学分而整日在校,可能就失去了找工作的机会。学生就业是我们必须而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有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位置,并在其位置上检验所学所知。如何使学业与就业两者不发生冲突和矛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另外,极个别精品课程却没有专选学生,究其原因是个别学科技术动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学习枯燥,就业路径不好且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少开展,例如体操。这样势必会出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缺乏体操基本技术现象,进而导致体操竞技后备人才的匮乏,也就不难出现人才培养的断层。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说:“事实上现在国内练体操的孩子太少了,像体操强省湖北、湖南都面临人才断档,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中国体操只能是矮子里拔将军,甚至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这不是危言耸听。过去各地方队每个年龄段都能召十来个人,现在有两三个人练,基数小了,成才率本来就不高,未来中国体操形势很严峻。”而国外中小学的体操开展却好于中国,丹麦的阿胡斯当地一家体操俱乐部里有大量的孩子在练习体操,如何让体操成为快乐体操,着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进行微调,适应教学和学生就业实际的同时,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不要一窝蜂地选某一个项目。人才培养上要使学生能够在主项上强化技术技能学习,处理好学科与术科学时比例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主项上能够具有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与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相接轨。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要在社会拥有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否则是人才培养与投入的双重浪费。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后,体育课程目标打破了单一化的格局,呈现出休闲、娱乐、健身、健心等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的整体健康观出发,发展学生个性,树立终身的体育健康观。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和教材进行统一管理和硬性规定。各地、各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的课程实施纲要与教学计划。众所周知,高校体育院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系统作为教育教学的两个不同方面,有着积极的相互影响与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师资的本职任务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需求之间建立的天然“依附”关系,即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推进与开展相当程度依附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调查中47%的教师和73%的学生不知道中小学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只是知道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与传统教学大纲下的教学有所不同,但不知道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对学生、教师的要求,更不知道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也就谈不上内化与吸收了,这样也就导致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可能出现学生毕业后就与中小学教学实际脱钩。为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率先进行的前提下,必然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单向的影响,这就要求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一系列积极的反应。所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新课改后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的对策
  
  1.体育教育专业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给我国学校体育送来了一缕春风和新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刺激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标准》提出运动技能的学习要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为了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学习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并没有规 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体育教师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加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就业路径的选择加强改进提高。
  
  2.拓宽学生知识技能,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改革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代体育教育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改革,努力服务基础教育。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学科)与术科课程,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情况看,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生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等现象。在教育实习时间内缺乏教育实习监控力度,应选派优秀教师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而后指出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习效果,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实习有“走过场”之嫌,难以达到教育实习应有的效果。可以在实习之前搞些学生教学技能比赛,例如说课比赛、教案撰写比赛、术科教学比赛等,相互查找彼此之间的优缺点,使学生在实习之前有个铺垫,更好地在实习中锻炼自己。
  
  3.合理安排课时,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
  合理进行课时安排,并对加以课程加工、整理、整合,如把“体育统计学”和“体育测量与评价”合并为“体育统计与测量”,“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为“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史”与“奥林匹克运动”合并为“体育与奥林匹克史”整合等。这样整合了课程,却没有减少教学内容,但减少了部分学时。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选修课程时数的增加,必修课程时数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如果分科越来越细,都为了照顾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增设必修课程,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必须把相邻或相近课程合并、简化和整合,使必修课程成为没有交叉重复而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致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啦合理设置必修课,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对我院学生进行主副项访谈调查中得知,75.7%的学生认为自己专项技术能力不强,65%的学生没有副项,35%的学生认为自己副项能力认为较差,且这35%的学生当中多是自己喜爱的项目认为是副项。而有60%左右的学生没有专业资格证书(如二级运动员、裁判员等证书)。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学生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相似,相比专业体育学院而言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培养,也与学院场馆设施和师资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喜欢学的且就业路径较好的网球,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很难有效开展。学生单有一项专业技术是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在具有较强实力的主项基础上,更要有一门副项,而且学生术科副项应该是仅次于主项专业技能的。增加术科副项的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在拥有专业技术的主副项基础上,并要取得一门主副项专业资格证书,例如各种裁判员、运动员等级证书等,利于在今后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的组织、裁判工作等。为此,强化我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技能是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故此笔者提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才培养1+1+1模式,即主项+副项+专业资格证书。使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更贴近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人才培养单位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指明方向。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设置相应的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向综合能力和素质转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多安排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后通过组织竞赛和能力考核使学生意识到某方面的能力不够从而积极、主动地全面锻炼和提高其缺乏的能力。
  
  小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赋予了体育课程全新的内涵和理念,并突出了健康第一的目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关系2亿多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面对新课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我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整体需求,进行学生1+1+1模式培养,利于学生适直未来社会的挑战与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清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2]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2)
  [3]袁芳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4]袁野,张颖琨等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学适应性,体育学刊,2002,(1)
  [5]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景霖,王建,试论现代中国学校体育的特点和趋势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83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