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快速革新的进程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交互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微时代”话语场域,其话语载体的开放性、大众化,话语发布的便捷性、碎片化,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化等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微理念”滞后、“微平台”欠缺、“微内容”僵化是建构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需要克服的阻抗因素,用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科学的工作方法驾驭、长效的眼界发展是建构具有主导效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3-0080-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人类的话语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交互平台的普及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开放话语场域推动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极大拓展。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的话语传播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保持其话语传播的优势地位和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则需要主动研判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挑战和发展路径。
  一、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分析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 [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是价值主导权,是特定教育主体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引导和意识形态的驾驭。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技术依托的话语传达模式,具有不同于以往的话语载体、话语发布和话语传播。
  1. 话语载体的开放性、大众化
  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微媒介具有即时分享、有强辐射力和高到达率等新特点,正逐渐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微媒介的媒体效应正凸显,并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而年轻、高学历的职业人群是微博的核心用户群。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而形成的信息交互微时代,是信息网络化中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的产物,它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时空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全球任何一个地域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来了解沟通,并进行信息传播,也更希望在网络上获得大众的关注,彻底打破传统社会中亲缘、业缘、地缘等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形成的话语传播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话语挑战,传统模式下“一元话语权”的角色优势、主动地位和控制能力被消解,普通大众拥有了轻松、随意表达个性的渠道和平台。不同的个性特征、各异的态度观点在各类网络媒介中自由地传播,满足了公众根据自己意愿即时发表评论的表现欲。发表意见的人既可以是实名认证的“真人”,也可以是虚拟的“用户昵称”;既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草根,只要是网络空间的行动者,都可能成为议程设置者和舆论主导者。这使得传统媒体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的机会和平台,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平台成为事件关注的和报道的主体。在当下的网络语境,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教育活动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自决权、信息反馈的主动权、价值认同的自主权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元话语体系”必定一去不复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自由选择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2. 话语发布的便捷性、碎片化
  微时代的话语发布区别于传统媒介时期的重要特点就是便捷性和碎片化。微博、微信等媒介的信息发布渠道,均可实现媒介平台和终端设备的绑定,使得公众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任何内容,任何一名网络行动者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微载体”终端设备,即可以进行信息发布和观点表达。其传播速度、覆盖面和信息数量都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尤其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裂变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能够让信息在极大的受众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个海量的信息场域中,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的发布速度远远快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话语发布的便捷性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微时代”所引领的话语发布的便捷传播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话语权,既为教育者也为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实现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话语表达平台。与即时传播的便捷性相伴而来的是碎片化呈现。“碎片化”是微时代信息生产、传播的典型特征。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中,网络行动者以零散的时间、高频率地发布各类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心―个人”的辐射式传播格局。信息的发布者是分散的,受众的信息需求也是多样的,信息的冗积与泛滥并存,分化的、主动的、裂变的主体交流方式使碎片化成为可能和趋势。
  3. 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化
  微时代人们面对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播途径和交互平台,在这个“隐匿了身体存在的缺场交往” [2 ]中,交互成为这个场域的核心特征之一,其作用和效应是由网络行动者的交互行为而生成的。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 Quail) 认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交互性” [3 ]。人们通过“人―机对话”、“机―人”对话、“人―人对话”等形式,在这里实现了可作为主体参与、交流和相互影响交互行为,为人类互动创造了一个新的行为场域,完成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网络交互行为,从而颠覆了传统媒介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分割,使客体能够获得主体的能动性。在这个平等交互的空间,每个网络行动者都是人际沟通和情感表达的主体。他们既可以实名发布信息,同样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以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年龄、职业、性别进行话语传播,这就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之外有了一个不同的话语空间――虚拟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承受一切先在的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文化气息的影响,受到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情况则大为不同,当人们以隐身、匿名的方式来进行交流的,这就使得网络行动者能够程度不一地忽视这些束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善辨真伪,成为“圈内好友”、“粉丝”,才有可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即时状态、真实观点和利益关切,才能为了解微时代情境下学生思想动态创造条件和可能。   二、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阻抗
  微时代中凝聚着强大人气和话语磁场的微博、微信等交互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垄断权被消解,各类社会思潮以更便捷、更隐蔽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也面临着不同以往社会情境下的阻抗因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微理念”滞后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始终主导话语权。托勒夫指出:“在深刻变革信息领域同时,我们注定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综合情况,预测行动后果的方法。”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网络空间建构的话语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话语场域,面对微博、微信这一类交互性极强的网络传播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要有全新的理念要适应在微媒介中的所要承担的身份、地位和角色。在工作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应对网络舆论的境地,面对强势的网络话语容易陷入三缄其口、保持沉默。事实上,网络技术发展带来话语场域步入微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交互平台的技术创新,更应该是在这个话语场域机制观念、思维方式的革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避免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工具平台的更新之间剪刀差的扩大,在面对理念与工具的矛盾与冲突中,要主动适应和承担,不能徘徊于传统媒介情境中“一根粉笔一块板,一张嘴巴讲半天”的简单说教,轻网、厌网、怕网的心态还相当普遍,面对网络话语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较明显,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生疏离,网络话语权威不足。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微平台”欠缺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90%是青年和中年人,且学生群体是其中最大的网民群体。在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中,必然需要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进行语言交流、信息传递和符号展示,传统媒介环境下的 “把关人”角色被弱化,话语发布的门槛大幅较低,信息传播在缺少必要过滤和监督的情况下,“微平台”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传播、交锋的汇聚地,任何信息和言论都可以在数秒内以几何等级的受众数被迅速传播。在这个内容转换频繁、涉及范围广阔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自然地会形成一种话语权的建构,而这种建构的形成,需要依赖相应的平台传播,而目前微博中粉丝量达千万级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和在网民中具有话语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均是空白存在。权威平台的缺失必然引发权威话语的式微,使得受教育者容易被网络空间的各类庞杂的信息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体地位被解构,在面对网络空间的话语传播时,缺乏掌握主动性、发挥能动性的话语平台,陷入被动的境地。平台如阵地,发现平台、创设平台、守护平台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依托和保障。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微内容”僵化
  与传统媒介情境下话语传播的“宏大叙事”模式相比较,网络化情境下话语传播的最大差异就是“微内容”的海量化和碎片化存在。信息获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受教育者置身于强大的“微内容”传播环境当中,他们可以在微博客上第一时间了解到报刊、电视,甚至门户网站都尚未发布的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他们可以在微博客上分享对各种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看法;他们可以在微博客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能够让其快速传播。技术的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5 ]。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的信息优势被打破,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都置身于一个共同的话语场域,平等地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一元话语权”不复存在,教条化的“空话”、“套话”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会被拒斥,强制灌输的政治化话语难以获得网络行动者的思想和情感认同,甚至引发逆反心理。迪安纳・拉迪东安认为:“在现代世界上,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是实行征服的最重要武器之一。” [6 ]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微内容”是隐藏着复杂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话语传播,在“内容为王”的网络空间,需要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才能获得点击和阅读,即能够获得传播的优势,从而在话语传播中掌握话语控制权和价值观的评判权。优势平台的不足会导致“微内容”的欠缺,如果传播内容仍停留在说教层面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度都大打折扣,影响“正能量”内容的传播。
  三、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福柯指出:“(话语)权力不应被看做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被称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该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 [7 ]在微时代情境下,面对不断革新的技术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构具有主导效应的话语权,则既要用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也要用科学的工作方法驾驭,用长效的眼界发展。
  1. 用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科学研判微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作为即时、交互传播的媒介平台,不能以“严防死守”的消极保守思维方式企图置青年学生于没有外界干扰的信息真空中,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接纳微博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新情况和新变化。当前,青年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影响的同时,也在微博中传播着新的思想和观念,“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和判断渐趋多元化、多变化,社会整合和政治整合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 [8 ],客观地说,关于微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超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界的预估。为此,我们需要对微媒介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进行科学研判,研究思想道德教育在微时代语境下的新挑战、新问题与新发展;考察大学生对微媒介的接触行为状况、认知态度、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因素,研究如何科学利用微媒介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析高校在微博客环境下思想道德养成的阻抗与控制,等等,为创设一个以微媒介为载体的简洁、开放、高效、交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载体奠定基础。   2. 用科学的工作方法驾驭,着力培养、引导微媒介“意见领袖”
  微媒介的信息传播量虽然是海量级,其传播的时效也是以秒为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控,关键要善于掌握其信息传播规律,以科学、理性的方法驾驭,不能以封锁、删除等简单方式对待。实际上,在微媒介建构网络空间,各个人群的话语权及其影响力并不是一致的,“普通网民在所有话题中影响力均较小,需靠人海战术才能形成合力;知识精英在社会公共事务性话题中影响力较大,而娱乐名人则在商业话题及娱乐话题中号召力惊人” [9 ]。从当前微媒介信息传播与影响的状况来说,培养、引导“意见领袖”是一个有效地途径。以粉丝数、关注量和被转发、被@的次数为基本指标的“意见领袖”是在微媒介中受到高度关注并能主导舆论的一群人,这些“意见领袖”既有个人,也有团队。这些“意见领袖”不仅传递信息,还传达观点,发表评论,提供建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驾驭、利用好微媒介这一话语载体,就必须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为此,我们既要培养微媒介“意见领袖”,主导网络舆论,也要引导微媒介“意见领袖”,影响网络舆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的“意见领袖”应该是有学识、有德性、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队,要及时引导在突发事件中具有舆论引导能力的事件当事人和潜在的舆论影响者,避免肤浅的说教、简单的鼓吹,要以高超的舆论驾驭能力引导网络舆情,达到影响教育青年大学生的目标。
  3. 用长效的发展眼界突破,建立新兴媒体应用机制
  微媒介的迅速发展,不仅对电视报刊传统媒体构成影响,也影响了BBS、QQ空间、博客、人人网的发展态势,许多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都向微博、微信转移,微媒介必然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微媒介,不能用运动的、一阵风形式贸然推进,需要以长效的发展眼界积极应对、寻求突破,在质量上、水平上下工夫,不能只重数量,不关注是否被关注、被认可,这样的阵地建设获得的教育效果则适得其反。另外,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可以预见,微博客、微信有被淘汰之日,但之后也必然会有其他样态的新媒体出现。为此,我们在这一轮应用新媒体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过程中,应该立足长远,以发展的眼界,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为使命,前瞻地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应用体系,建立一套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新媒体预判机制、应用机制、发展机制和控制机制,始终占据微时代情境下的话语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珊珊.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66.
  [2]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C]//“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3][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 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美]阿尔温・托勒夫.第三次浪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5]肖光荣,喻 娇.3G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42.
  [6]张新华.信息时代国际政治的演变趋势[J].国际观察,1998,(3):24.
  [7][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鲁 良,黄清迎.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任生成:现状、维度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104.
  [9]白淑英,牛鸽军.微博社区中的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83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