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流动性过剩”难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以营利为核心的经营原则是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最大特征,这一目的的实现是要结合风险性和流动性两大原则来完成的。流动性的控制是完成风险控制的根本途径:具体的说,银行资本的流动性越强,其风险性越低,反之,经营风险就会提高,迄今,各个国家都根据2000年新的巴塞尔协议,制定了商业银行最低的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过剩”的提出――成本风险的推进式增长
  
  当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时,银行面对的就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需求来源于客户存款的提取、优质客户的贷款要求、偿还同业拆借、股息和税金支出。也就是说,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负债业务,而流动性需求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资产业务。
  
  负债类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业务,长期以来“存款立行”的思想始终被各个商业银行奉为座右铭,然而,流动性的增长过快,也使经营者们陷入了困境。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万亿元。同比期增长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贷差由2004年末的6.32万亿元扩大到9.25万亿元。(如表一)
  “流动性的过剩”带来的风险主要是通过成本来体现的。高的流动性,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是由负债利息构成。如果不能让所有的负债都通过资产业务来实现盈利,那么,现有资产业务的运营资金收益率就会有比较大的压力。简单地说19.5万亿元贷款的收益,在不考虑准备金的情况下,也至少应收回28.7万亿元存款的利息,而且,存贷差越大,银行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大,经营风险越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为了收回这部分负债成本时,就必须加大对贷款收益率的要求。而这样一来,资产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就会受其制约,社会资本需求就会更加不足,流动性需求也就会更加不足,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银行就会加大资产业务收益压力,新的一轮成本风险的推进又会开始。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思考
  
  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时,要注意多方面思考,因势利导,取得最佳治理效果。
  1 存贷相结合,以存定贷。存贷相协调,不能各下一盘棋。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中,存款部门与贷款的协调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应该加强贷款的盈利能力。在选择贷款时,考虑一些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较高的贷款种类。这类贷款一般以高收益,长期为特点。在流动性过剩的时期,收益性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话题。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可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又可以增加收益,降低经营风险。
  2 “流动性过剩”是契机,适时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收入。银行中间业务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今天,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中间业务收费,这样做虽然可能会损失一定的流动性供给,但在流动I生过剩的时期进行这样的收益性拓展,要比在任何时期都更加合理:一方面减少了流动性,减少负债业务成本;同时增加银行收益,减少了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收益压力。缓解成本风险推进的可能性。
  3 加速金融创新,为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婆家。传统的中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润的。在市场化改革的今天,只看贷款的资产业务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加速金融创新,用更多的投资渠道,为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婆家。
  我国在2001年规范了银行资金的用途,要求银行资金不能直接进入证券市场,严格执行分业经营原则。然而,时至2005年,国家又出台政策,允许以行资金可以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不难看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业,为适应加入WTO将迎来一次大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谁能拿出更多的金融创新,谁将引领未来的金融行业。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发了一些基金产品,但很明显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在资金流动性的用途上再接再厉,向着证券、保险、理财、投资、地产、外汇、信托、金融租赁等等各个方面继续前进;同时,扩大资产业务对象,不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不仅仅做批发的银行,也要做零售额银行。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又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从宏观上讲,“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流动性的供求不均衡,资本的社会需求不足,即国家总需求不足。如何提高总投资与总消费的增加才是真正能够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必由之路,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流动性过剩”充分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已由“供给约束型”成功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型,这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利用好银行的流动性资源。相信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终将适应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84432.htm